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食堂兴办于上世纪如火如荼的大跃进年代那时伟人号召

安庆晚报 2013-01-18 17:52 大字

[摘要]余立言

 

大食堂,兴办于上世纪如火如荼的“大跃进”年代。那时,伟人号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憧憬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夜之间,各家各户把粮食交公,成为集体财产。从此,“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饭。

真的可以敞开肚皮吃饭么?有的农民将信将疑,有的心知肚明,这需要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呀,而当时生产队里这点起码的家底都没有,怎能维持下去!于是,有心计的人在上交粮食时偷偷地留下一点,装在瓮子里,为掩人耳目,上面盖以杂物,以备不时之需。可是没多久,这个秘密被发现了,队里就派人挨家挨户将做饭的锅灶全部拆除,铁锅、吊罐也都砸成废铁送到土法上马的小高炉炼铁,让钢铁元帅升帐,赶超英美。民以食为天,食以灶为先。锅灶拆了,锅也砸了,再不能生火做饭,家里没有炊烟,私藏点粮食自然也毫无意义了。

当年,我家住的是“独子家”,距生产队的大屋路远。为了便于接受管理,只好举家迁到人口集中的陈老屋住。虽说不是离乡背井,一家人安土难迁的感情还是有的。一天傍晚,我瞒着大人鬼使神差地来到老屋,发现已面目全非,几间房子成了石灰厂,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食堂以生产队为单位,也有和邻队联合办的,视就餐的人数而定。安排专人管理,配有会计、保管员,年龄大体力弱且手艺好的当炊事员。那会儿,我才七八岁,谈不上下地干活,放学后就跟在当会计的父亲身边,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身边的新鲜事。办大食堂,谁都没有经验,食堂之间经常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记得是一个星期天,全大队的生产队长、食堂管理员、会计要到我们队食堂参观,一大早,大人们就忙开了,卫生窗明几净,饭菜样多可口,饭碗洗了一遍又一遍,倒扣在桌子中间,上面还用白纱布做成的罩子盖住。中午时分,远远望见有队伍走来,负责“放哨”的孩子们连忙告诉大人:“来了!来了!”

逢年过节,是大食堂最热闹的时候,很像现在乡下办喜事饭,哨声一响,十几桌同时开饭。少年不知愁滋味。有一年春节,按人口搭配,我家和邻队的陈大叔一家人一桌,章义、章玲都是我的好伙伴,尽管饭菜不那么丰盛,两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倒也其乐融融,别有一番欢乐。

没多久,仓库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开始定量供应,吃饭的方式也不再是十人一桌,改以家庭为单位从食堂里打饭回家吃。还未到开饭的时间,肚子就开始“造反”了,“咕噜、咕噜”叫个不停,大人小孩端着饭盆,三五成群,从各家次第而出,早早来到食堂门口排队,等候开饭的那一刻,个个脸上流露出焦急的目光和挨饿的神态。一天早上,我和姐姐用提桶抬着从食堂里打回来的稀粥,到了家门口,绳子突然断了,粥泼洒了一地,一家人只好眼睁睁地饿了一餐。

那时候,食堂里掌勺的师傅对乡邻充满亲情,无论对谁家的大人小孩都是一视同仁,特别是小孩子去领饭时,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将勺子里的饭菜盛得满满的,总怕孩子们吃不饱肚子,饿坏了身子。这当然丝毫解决不了一天到晚肚子饿的问题,因为饥饿得浮肿病、妇女子宫下垂的越来越多,尽管上面拨来大米、黄豆、营养粉救济,有的还活活饿死。据《潜山县志》载,这三年全县人口死亡率比正常死亡率高60%。糠粑、黄荆槎粉、棕树籽、野麻叶、蕨根粉……这些难以下咽的东西,我们都没少用来填肚子。后来的正史,将这一段旷世灾难称为“三年自然灾害”。

从敞开肚皮吃饭到定量供应,从喝稀粥到吃野菜,到了1961年,大食堂再也撑不下去了,只好宣布解散,各家各户重新搭起了锅灶,屋上冒出了炊烟,以后又推行“包产到户”,分自留地,有的还搞起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农民得到休养生息,日子才有了些生机。于是乎,有的干部职工向单位打报告,要求回家种责任田,有的干脆不辞而别。因为那时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一担萝卜。

然而,好景不常,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主张推广“责任田”的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受到重点批判,“责任田”因此夭折。历史充满了戏剧性。16年后,改变中国命运的“包产到户”也恰好诞生在安徽的小岗村。

新闻推荐

警民联手灭山火

在“冬季社会治安治理行动”中,潜山县公安局源潭派出所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民警们快速出击,奋不顾身抢险灭火,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月8下午,源潭派出所...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