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古亭 游目骋怀
元人有诗云:“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经过岁月的洗礼,潜山县至今犹存的众多古亭似珍珠撒落在广袤的潜阳大地上。它们造型各异,或以多姿的轮廓与山川景物构成美好的画面,为景区平添无限的情趣;或伫立于深山野岭,成为旅途中遮风避雨,行人憩息的好去处;或亭因人建,人因文传,蕴涵厚重的人文色彩,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尽情欣赏各色古亭,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会在胸中生发出一种对人生对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深山一绝“大岗亭”
亭子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民间很早就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长亭送别”的说法由此而来。地处潜山水吼横冲张沟的“大岗亭”,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水吼群山逶迤,山脉相连,过去人烟稀少,交通多有不便。大岗亭因地而名,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整个亭子全部由石材构成,没有用其它材料。石亭为长方形,高4米,宽3.6米,长5.1米,抬梁式卯榫结构,两排3根石柱撑托梁架和顶部,石柱用石栏杆代替美人靠连接,亭面由条块石板横铺代瓦叠压,顶上有素面石脊,顶部坡面平整光滑,没有任何人工打磨的痕迹。石亭布局严谨,浑然一体,经百余年仍完好如初,堪称深山一绝。
在过去的岁月,人们出山进山,都得翻山越岭。挑着柴炭、竹货的行人,爬上山岗,大多气息咻咻,汗流浃背,进得大岗亭,歇下担子,在石条凳上小憩片刻,投一身清凉,遇到熟人,拉一阵家常,再继续赶路。碰上意外天气,也可以在这里聊避风雨。
高风亮节“三高亭”
迈进天柱山景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的山门,经大雄宝殿,过立鹤松,沿着陡峭的石阶而上,“三高亭”踞路而立。
此亭建筑颇具特色,亭高3.5米,东西跨度3米,南北距2米,通体也是全用石料建造,四根方柱支撑梁架,顶部用7块石板铺就,亭脊两端饰以石雕鱼尾状翘角,脊中置一石质盘坐佛像,亭内正面立一通石碑,直书“三高亭”,笔锋苍劲,大气磅礴。
这座古亭,是明代潜山、怀宁两县的何氏后裔为纪念他们的先人何氏三兄弟而建。何氏三兄弟即何求、何点、何胤,是南梁时潜山的隐士。他们终身不仕,归隐天柱,著书立说,陶然自乐。三祖寺所在的凤形山,当年是他们家的私宅。后来他们把这里献给三祖寺的开山祖师宝志禅师,供他建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这一义举,在此建“三高亭”。
解读亭子两侧所立的石碑上的碑记可知,清乾隆九年(1744)、嘉庆十七年(1812),都曾对亭子进行过维修或迁建。“皇清嘉庆十七年岁在壬申孟冬月谷旦立”的《三修三高亭记》碑刻,楷体阴刻,右起13行直书,高183厘米,宽85厘米。碑文曰:“三人之超群轶类光照史册者,前人之述备矣。奈历年渐久,风雨剥蚀,余心伤之”,“窃嘉其后嗣昌炽为远祖发潜阐幽,永垂不朽”。“余因之有感矣。江南古名胜地,间尝登天柱,游祖塔,东望庐阜,北指淮海,知必有隐君子者湮没不闻,恨不得一一而表扬之。兹何幸三高亭成,俾数君之贤,不至于零落于荒烟蔓草。余亦得挂名其石,将后之采国史访逸民者亦有所凭矣。”碑文落款为“赐进士出身敕受文林郎知潜山县事关中任铨谨撰”。
亭子石柱上的对联为清光绪举人何雯所题:“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酒岛;所居在廉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续高士神仙。”联中的“诗崖漱玉”、“酒岛流霞”、“丹灶苍烟”等,均是旧时的“潜阳十景”之一。
赏心悦目“涪翁亭”
从潜山县城出发,越“旌驾桥”,沿潜河而上,在三祖寺入口处拐至“石牛古洞”,一片茂密的树林背后,隐约可见古朴的涪翁亭。黄色的琉璃瓦、朱色的亭柱、绿色的画格,还有高高翘起的角,“涪翁亭”三个大字,十分醒目。亭子依山而建,人坐亭中,近可看石壁题刻,极目远眺,群峰连绵不断,天柱山主峰似乎触手可及。
涪翁,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黄庭坚的别号。黄庭坚曾在山谷筑室读书,后人于其地建亭以祀。明胡缵宗赋诗以概:“涪翁读书处,琬琰绣荒苔。谷水冷冷出,云山漠漠来。”涪翁亭,原在三祖山西侧山谷间,石牛溪东侧崖畔。现在所见的涪翁亭,是上世纪80年代于石牛洞西侧崖畔重建的仿宋建筑。
黄庭坚在石牛古洞盘桓,常骑在石牛背上读书,很是惬意。李公麟还欣然为黄庭坚作《青牛读书图》,以记其胜。黄庭坚本为书坛高手,书法独成一家。他读书的石牛古洞,石壁平整光洁,正是题书的天然绝佳处。
作为乐天知命的达人,黄庭坚视潜山为第二故乡,自称“山谷道人”。他在《题潜山》这首诗序中说:“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全诗为五言古体,凡92句,计460言,这在其诗作中绝无仅有。诗中对“皖公城”、“二乔宅”、“三祖山”等,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衰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
气势轩昂“浩然亭”
“负弩效前驱碧血黄沙殉一死,遗骸正丘首青山白骨共千秋。”七十多年前,这一带曾是血与火的战场,原国民党桂系第48军176师近千名抗日将士与入侵的日寇“亮剑”,血洒疆场。1943年6月,时任安庆督察专员的范苑声先生(潜山槎水人)提议,皖鄂两省十二县知名人士积极响应,选地处天柱山麓的野寨修建陵墓,以慰英灵,并在此创办“景忠中学”(今野寨中学),培养烈士遗孤和地方青年。
墓园由忠烈祠、纪念碑、浩然亭等组成。纪念碑由国民党白崇禧将军题写碑名。浩然亭高5米,除亭顶瓦和石基脚,皆为木质结构,16根木柱,分内外两层,八方排列。外层木柱高225厘米,内柱高250厘米,内外柱间距85厘米。亭观为阁楼式,上下两层,八角挑檐,宝顶凌空,气势轩昂,强烈地渗出建造者肃穆的情怀和深深的追忆。
心怀敬畏“惜字亭”
登天柱,在主峰对面南侧“帝座石”旁,有一石亭曰“惜字亭”。亭子坐北朝南,为全石结构,高2.35米,顶端由4块石板构成层面,石凿挑檐,十分精巧,中空成室,但人不能进,有圆拱门,门额镂刻“惜字亭”、“南无阿弥陀佛”,虽经风吹雨淋,岁月侵蚀,字迹仍清晰可见。据考,此亭建于明嘉靖年间。
毋庸置疑,当初建造这座石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人们对写有字迹的纸张要心存敬畏。这大概由于古代信息匮乏,一书难求,退而求其次,把与书相似的东西都列为至宝。为了强化概念,野史笔记中就录有不少传说,说某某烧了字纸,结果遭到什么报应之类。文化崇拜是应有之义,往深处想,是否有低碳环保的意味呢?
烟雨莽苍“大关亭”
从水吼老街径直向上,爬上一座山头,不出几里远,就到了闻名遐迩的大关亭。
大关亭由关口、凉亭、山门组成。关口,是近年在原址上重修的。繁体的“大关”两字,古朴遒劲。下方的碑刻还是原物,小字分六行直书,刻有“太子少保头品湖北巡抚
谕修”、“内阁中书
王维新”、“总事府主簿
杨益秦”、“督修守”、“训道”、“军功”等字样。如今的当地人很少知道它的故事,只知道这是清湖北巡抚命当地民团为抵御陈玉成所率的太平军所建。关口上的凉亭踞着当年往来的通路,有两个房间大小,建筑并不华美,16根石柱,撑着粗硕的木梁,檐口飞角,四面临空,犹如在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
从史料上看到,潜山还有纪念三国佳丽二乔的“秀英亭”、缅怀舒州通判王安石的“舒王亭”,只可惜荡然无存,“都付与苍烟落照”。
黄骏骑
新闻推荐
随着潜山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为了切实解决职工购房的需求,今年潜山县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有所提高,单方缴存公积金的最高可贷30万元,双方缴存最高额度为40万元,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