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京剧的“母腹”

安庆晚报 2011-10-21 21:42 大字

[摘要]储北平

 

今年以来,京津沪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京剧爱好者,纷纷来到潜山县探访京剧鼻祖程长庚故居,追溯潜山弹腔。一时间“京剧寻根之旅”红火起来。

对戏剧界来说,2010年和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年份。2010年,徽班进京220周年;2011年,程长庚诞辰200周年。这两件重大文化事件,都与潜山有关。众所周知,京剧鼻祖程长庚是潜山县人,而京剧由徽剧发展而来,徽剧则由潜山弹腔演变所致。因此,有人把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山弹腔,称之为京剧的“母腹”。

徽班晋京是戏曲史上的盛事,缘此才有了国粹京剧。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陆续赴京。徽班进京轰动京城,不仅为祝寿增添了氛围,也给市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

徽班发源于安庆,是指表演徽调的戏班,徽戏亦称徽调。清初,徽调得到徽商扶植,迅速崛起,涌现诸多著名徽班和演员。徽班不仅流行于安庆,且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长江沿岸,时人誉为“安庆色艺最优”。自徽班晋京后,历经几十年演变孕育,发展成新剧种———京剧。

京剧约形成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历史仅170年左右。虽叫京剧,但不算北京地方戏,今京剧韵白中保留徽汉字音。随着京剧的繁荣,四大徽班完成了历史使命,第一代演员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

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潜山王河人,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的唱腔脱胎于弹腔,兼收楚调、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称徽派。他的嗓音内行叫“脑后音”,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唱和念法,寓柔于刚,发声吐字,乡音土味较浓;其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其表演善于体察人物性格身份,注重神采,沉稳凝重。

潜山弹腔是古老稀有剧种,是安庆民间艺术的重要遗存。弹腔即老徽调,班社称徽班,明朝已流传民间,以潜山为发祥地,辐射安庆六邑。到乾隆初年,职业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四箴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重庆,下到南京,与各地进行交流。弹腔的胚胎基因,深得皖江文化浸润,音乐唱腔中融汇了大量民歌小调,汲取了多重营养。

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渗入不少徽音,尤其潜岳山区艺人,方音更重。唱腔与“小白”全用方言,乡土气息浓郁。艺人多为农民或手工业者,剧目表现了民众生活、风土民情等,反映了安庆地域道德观、审美观。四大徽班流寓京都后,本土艺人传承着自然特色,使弹腔得以延续。

学术界认为,京剧皮簧由弹腔完成,京剧源于西皮二簧两腔合流。弹腔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在繁盛时期,也不自觉地追求时尚,融合新事物新潮流,吸收借鉴其它艺术。程长庚正是以弹腔为基础,才完成京剧形成的使命。在弹腔吸收新元素向外拓展的同时,滞留在穷乡僻壤的艺人,则很少受外界影响,缺少融合、冲击和变化,使弹腔得以原汁原味“冷冻”起来,保持着原初的形态风貌。目前仍在潜山传唱的弹腔,是中国京剧艺术的“原根”之一。

新剧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审美要求,使弹腔这一流传三百余年,历史上曾经与弋阳腔、目连戏、黄梅戏等著名地方戏相唱和、相媲美的稀有剧种,现已变得鲜为人知。据潜山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芮刘斌介绍,弹腔在艰难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优秀剧目多已散失,濒于失传;历代创作的剧本、曲牌,包括服饰、脸谱、道具及有关史料,都难以收集;熟知弹腔的老艺人渐已作古,演员青黄不接,剧团设施陈旧老化。

从抢救和保护京剧源头的目的出发,近年来,潜山县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及代表性剧目等,进行发掘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五庙乡许畈弹腔剧社挂牌,培养了三十多名青年演员。老艺人许开学、王兰香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弟子宋小琴成为市级“传承人”。该县复排的“二进宫”曾获“非遗保护传承奖”,参加首届安徽民俗文化节展演,获省内外专家一致好评。目前,该县已设立弹腔艺术专项资金,建立了奖励机制,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弹腔,这个古老艺术可望焕发多彩的青春。

新闻推荐

“种田比打工挣的多”

 

林燕10月12日,潜山县王河镇种粮大户张小结站在自己承包的水稻田边,脸上充满了喜悦。今年他承包的400多亩水稻是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当天迎来了市农业...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京剧的“母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