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程师变身“剪纸匠” 安庆72岁老人独创剪纸技法
一个小板凳、一把剪刀、一张长纸条,只要有这三样东西,72岁的杨基义就能坐定一下午进行剪字创作。看着眼前这个剪纸手法娴熟的老人,谁也不会想到退休前他是一家船用柴油机制造公司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杨基义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他独创了一种剪字的阴阳剪纸技法,剪字中不产生任何纸屑,一次剪出两幅作品。
退休工程师独创剪纸技法
2016年,杨基义从位于安庆的一家船用柴油机制造公司退休后,闲不下来,就开始自己琢磨空心字的写法,这一琢磨就是两年。
到2018年初,杨基义琢磨出“新花样”。杨基义说自己独创了一种剪纸技法——无底稿阴阳两幅繁体汉字连体剪字,即剪出的作品每一个字都笔画相连,同时除剪出的实心字外,剩下的镂空也呈现出完整的字形,形成一“阴”一“阳”两幅作品。提及自己的技法与普通剪纸的不同时,杨基义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使用我这种技法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会有中断的地方,也因此不会产生任何纸屑,目前来看我是首创。”
在创作之初,并没有剪纸学习经验的杨基义也只是停留在写连体空心字的阶段。“写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想既然能写,为什么不能剪呢?”有了想法后,他就拿起剪刀尝试。从剪实体字开始,随着剪的字越来越多,杨基义在整理边角料时偶然发现,大段的纸片上还依稀能够辨认出字形。“我就有意识地将这些边角料收集起来,发现剪剩的纸条空心处自然形成和实体汉字完全相同的字,整理出来后就形成了‘阴’字。”
无底稿创作,剪纸前心中有布局
将纸张裁剪到合适的宽度,随后拼接成自己需要的长度,待阴阳两幅字剪完后,再将它们全部整理好,以一张红色衬纸作底,贴上去并装裱好,一件“阴阳两幅”作品才算真正完工。听上去简单,可实际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杨基义最近完成的一幅作品《蜀道难》总长约22.5米,301个汉字,前后就花费了近3个月时间。“这个剪纸,本身就是慢工出细活,只有耐住性子、一门心思,才能把作品剪好。”杨基义说,“都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剪字也是一样,越剪才越熟练。”
无底稿,是杨基义“阴阳两幅”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可能是受我以前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影响,我剪字时,会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控。”没有过多的结构设计,没有复杂的草稿模拟,在杨基义的作品中,唯一能找到的标识是一点点用来提示字间距的线条。“下剪刀前,整个作品就要在我头脑中有一个布局,像下棋一样,做到每一步棋子心中有数。”对杨基义来说,剪字其实和写字一样,只不过是用剪刀代替了笔尖。
“杨工(杨基义)这是把搞机械设计的缜密思维,运用到了剪纸上面。”一次公司展览中,看到杨基义展出的一幅剪字作品,原单位的同事们不禁赞叹道。
随着手法的熟练和作品篇幅的增加,已有千余字创作经验的杨基义决定给自己一个被大众认可的机会。前段时间完成《蜀道难》后,他说想申请中国基尼斯记录,也希望将剪字手法传授给更多人。
杨帅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余康生摄影报道(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9月26日,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在演出《不朽的骄杨》。当日,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开幕,开幕...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