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风化人无尽时

黄山晨刊 2017-09-15 14:53 大字

□记者黎小强

成风化人是近年出现的热词,大意是指树新风,扬正气,引领新风尚,教化社会大众,我却由此想到上海知青老师的那些事。

时光飘过30多年,记忆定格,一个女性形象生动如昨:扎马尾辫,身形瘦小,穿格子外套,戴眼镜,面带微笑,轻言细语。她就是王元青老师,教我初中语文。偶尔有些疑惑,太多事远了,淡了,而这么久长的印记如何不能被时间抹去?细细想来,确知那是一根能拨动心灵的弦,成风化人的雨露至今不曾干涸。

王老师是上海知青,我的家乡是个小镇,历史虽可上溯至上古西周,然与时尚之都上海比,有着宵壤之别。其时,我连近旁的安庆都没去过,看见军绿色解放牌卡车也十分稀罕,用井底之蛙形容我们这些乡下娃实不为过。我飞翔的翅膀生长于《少年文艺》《小灵通漫游未来》这几本可怜的课外读物,来自上海的老师们自然成了我们感知大千世界的重要窗口,用现在的话说便是追星。

首先是礼仪之道。王老师干净利索,格子外套大概是列宁装吧,镜片里也透出特有的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微笑始终绽放在她的脸上,像雪域中开着的雪莲花,圣洁而慈祥。她柔声细语,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如丝丝细雨,润物无声。我努力搜寻记忆深处,始终不见她严词训诫的一幕。这样的亲切可近,我们就有了胆气提问。她在你身旁轻声问答,平和语气中却有坚定的力量。偶尔,她的一缕发丝垂在你眼前,似春天里吐蕊的杨柳,清新、淡香。有幸的是,我成了语文课代表,有了更多机会感悟老师风范。为得老师欣赏,我卖力地遣词造句。技进乎道,在苦练技艺的少年时代,对词句的刻意追求也是必经之道吧。尤记张溪大桥通车际,老师命题记之。我用心良苦,又借鉴《少年文艺》,成文后被老师在课堂上颂读。我受宠若惊,此后更为奋进。当然,享老师这礼遇的非我一人。以致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仍念念不忘。如今探讨激励教育,老师当早有践行。温良恭俭让,老师从骨子里向我们传导的仍是五千年中华国粹。

感恩也是国粹,在此后老师们的讲述中无不凸显。回沪多年,上海知青们抱团重返第二故乡,看望当年班主任,资助教育、经济,一时传为佳话。

传统而不失时尚,老师们亦在躬行。在我老家的木质相框里还保存有一张旧照片,它默默见证着一个青涩少年的第一次春游。我们结队从中学出发,目的地是大历山。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路走去,油菜花、杜鹃、紫云英向我们粲然微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们蹦跳欢歌,连平时不敢接近的女生也觉亲切起来。在大历山,我们便有了那张合影。后来在初中同学群里,王国平上传合影,引起共鸣。王老师就是那次旅游的总策划吧,她让我们从课堂走向大自然,领悟旅行要义。而今倡导全民旅游、全域旅游,老师当得风气之先。

可资比对的是,老师们现在仍是旅行大咖,不减年轻情怀。王老师尤钟情自助游,笑说用手机,网上搞定吃住行游购娱。那次老师回乡,与其同学在车上谈及旅游,兴味盎然,让我艳羡不已,身未动,心已远。上海知青虞国平老师在初中同学群里与学生热情互动,多谈健康、旅行,晒去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美图,还邀学生同行,掀起青春热浪。聚会、养生、旅行,老师们的时尚活法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悟。

也想起高中语文老师、上海知青胡君礼,确有君子之风,戴顶鸭舌帽,温文尔雅,风趣幽默。今年过年,高中同学大聚,70多岁的胡老师亲临,发言没套话,却背诵了一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咀嚼之余,怦然心动。

沪上吹来清新风,成风化人无尽时。老师们,常回家看看,我们为您守着归途。

新闻推荐

讲好安庆故事 传播安庆精神 黄梅戏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开始征集

本报讯(记者张培农)为加强网上传播阵地建设,推动黄梅戏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月12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印发了《关于举办2017年安庆市黄梅戏原创网...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