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年高考 留仙客

安庆晚报 2017-06-16 12:00 大字

终于恢复高考了!得知这一重大喜讯是来自厂区的高音喇叭。那是1977年的秋天,其时,我正在安石化炼油装置的常压炉炉顶干活。

炼油常减压装置点火试车成功是在1976年的11月9日,那可是上了电视和电影的!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那套文革后期“大会战”中风风火火“大干快上”的装置,却“七处冒火,八处冒烟”,尤其是常压炉炉顶一角,钢板都烧的发红,不重新翻工怎么行?作为一名机修厂筑炉工的我,每天和大家一起奋战在常压炉里,用今天的话说,那是必须的!

可是,听到恢复高考的喜讯,我还是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我想报名参加高考!

我是文革开始后首届高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有小道消息在悄悄传播:教育部决定恢复高考!我们的授课教师也用这一消息在不断的“诱惑”鞭策着我们,各科老师经常为我们开小灶,参照文革前的《高中XX复习提纲》教学。我们呢,晚上熄灯之后,仍然点起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挑灯夜战,在知识的海洋里点点滴滴地寻寻觅觅,认认真真苦心孤诣地做着高考梦。可是,最终拿到的却是一张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通知书。

来到农村,我的大学梦荡然无存。我和农民兄弟一起在长江大堤上挑土筑坝,和林场师傅一起植树种茶,后来,虽然洗去了满腿的泥巴拿起了教鞭,但是,上大学的梦想早已进了爪哇国。那时候,能够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都不是一般的知青,像我这样“十三不靠”的人,只能眼巴巴的欢送他们欢天喜地走向大学校园。

不成想,属于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我何不去考场走一回呢?我就报了名。可是,高考是门硬功夫,是要复习功课的。那时不像现在,书店里高考复习资料堆得像一座座小山。那时书店里仍然是“红海洋”,书架上充满领袖的书。厂区距离市区也远,即使不远,我也没有时间去市里逛书店,我得按照会战指挥部的要求,坚守在装置区,坚守在常压炉里,每天一身汗水一身泥浆。

那一年冬天,我终于走进了高考的考场——那是一座大礼堂,里面摆满了课桌,考生中胡子拉碴的不少,挺着大肚子的妇女也不在少数,黑压压的一片。监考老师们就像挡车工一样在大礼堂里来回穿梭。究竟考了些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后来分数下来了,考生可以去指挥部政治部查分,我没去,我知道自己名落孙山。一个没有看过书,没有任何资料,两手空空,脑袋空空的人参加高考,能够“中举”,那无非是天才!可是,我不遗憾,因为,那是“文革”后的首次高考,我参加了。如果说它是独木桥,我曾经从它上面走过。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特殊的年代,曾经给过我一次检验自己知识的平台,这就够了。

高考过后不久,我调到机关工作。进入机关,我越发感到知识的重要性。我开始制订目标给自己加压,开始恶补文化课,在参加安徽大学中文函授和电大自学的同时,又考取了安庆师范学院中文专科,脱产学习了几年,终于圆了大学梦。现在,我的抽屉里还摆放着北京汉语言文学大学、北京经济函授大学、中央党校等好几所高等院校的文凭。它们虽然算不得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却与那年的高考失利有关。

感谢1977年高考!

新闻推荐

安庆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喜人

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报道6月15日,记者从安庆市委宣传部获悉,一部全景式展现该市地方戏曲精粹的作品《梨园寻根——安庆地方戏曲剧种(声腔)百年经典》正在创排和演出中。在传承保护过程中,该市充分发挥...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那年高考 留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