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曾国藩与李鸿章

安徽商报 2017-06-11 09:20 大字

赵焰

在我看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很糟糕的时代,除了开疆拓土上有重大贡献之外,在各个方面泛善可陈。相比明朝,它更加腐朽和封闭,毫无活力。清朝在康熙年间关上国门之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治世思想倾向于保守而实用,国家治理呆板而笨拙,一直没有出现大思想家大智慧者。清朝年间,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拉越大,最后被西方打得落花流水,实在是情理之中。

清朝制度守旧,统治落后,官员也泛善可陈,少有新思想、新思路,也少有思维活跃、行为高蹈之人。历朝官吏,只有特殊年代出现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算是能臣,其余唯唯诺诺,不值一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蛰居在敬亭山下的宣州,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研究曾国藩,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也读他的文章、奏折以及据说是他所撰的《冰鉴》一书。系统地读一个人的东西,就好像去一个人家拜访,依次参观人家的庭院、厅堂、书房、寝室等,继而与这个人谈心,了解他的思想、经历、习惯和生活。那时候我正是三十岁左右,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系统地学习曾国藩,对于确立“三观”,有极大的好处。在曾国藩身上,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个人深厚度与宽广度——曾国藩不单单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大儒,或者是一个官人,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是“内圣外王”。可是中国历史,真正称得上“内圣外王”的却很少。“圣”不是神,是人,是有很高道德境界的人;“王”是什么?就是有统治力的人。以“内圣外王”为标准,孔子都难当——孔子只能是“圣人”,道德高尚,绝冠天下,但他不是王;孟子是“亚圣”,也不是王。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称得上“王”,却不能叫“圣”,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了自己的兄弟,道德上有瑕疵。曾国藩之前,历史上能称得上“内圣外王”的,只有诸葛亮、郭子仪、王阳明等少许人——既有崇高的道德修为,也能带兵打仗威震一方。在此之后,就应是曾国藩了——不仅力挽国家于狂澜,建功立业,还有自己的学问体系,有自己的道德修为。

曾国藩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科举和仕途都很顺利,学问做得也很好。曾国藩本来可以在朝中当一个不大不小的太平官,研究一些不咸不淡的学问,饱食终日,志得意满。可是太平天国起事,正规军打不过太平军,岌岌可危的朝廷就把曾国藩等一干京官强派到地方,让他们组织人马抵抗太平军。当时的朝廷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只能卖官帽,以卖官帽的钱来征兵调粮。不过出卖的官都不是实职,只是待遇,前面都加上一个“候补”。虚职变实职,要等空缺,真正地上任,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

曾国藩于是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在湖南招兵买马,跟太平军打了很多年,最后攻入天京,把太平天国给灭了。作为一个文官,有这么大的功劳,当然了不起,所以当时有人说曾国藩的行为,跟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样伟大。东汉时的刘秀,也是一名大学士,王莽改革把政局搞垮了,发生了一连串的内乱,像绿林赤眉起义什么的。刘秀于是带着一帮大学士和地方豪强,以“诗礼传家”的史命感把汉朝给光复了。

我曾写过一本《晚清有个曾国藩》,主题是什么呢?写曾国藩的不容易,他在巨大压力下的坚守,以及他内心中的悲苦。曾国藩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也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或者叫牛皮癣,每天睡觉起来,床上总要落下一层皮屑。有人说曾国藩是巨蟒投胎,睡觉时落下来的是蛇鳞皮,这是瞎扯!曾国藩哪里是巨蟒呢?分明是一个已入膏肓的病人。曾国藩的压力很大,导致内分泌失调,就得了牛皮癣。牛皮癣这东西奇痒啊!湘军打到安庆时,曾国藩的夫人一直不在身边,曾国藩天天晚上痒得睡不着。没有办法,就跟部下商量,准备娶一个小妾,什么也不干,就替自己挠痒痒。部下说,大帅这有什么了不得的,像你这样地位的人,怎么也有个三妻四妾的,娶就娶呗,该干什么干什么!曾国藩说:胡说,我就是让她替我挠痒痒,其他的什么都不干。曾国藩还真是曾国藩,就让人找了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娶了,还立下字据,写明确娶她就是挠痒痒。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身体不太好,没过多长时间肺结核病死了。曾国藩给了她家人一些钱后,就没有再娶了。

曾国藩一点也不喜欢打仗,他最感兴趣的,还是读书、研究学问,另外就是做一点实事。战争改命了曾国藩的生活,也改变了他这个人。有时候,曾国藩自己也觉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洋人入侵,纲常崩溃,牛鬼蛇神必然要趁乱兴事。曾国藩坚信,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作为文化道统的一分子,在此乱世纷纭中,当然要挺身而出,捍卫数千年的尊严。曾国藩坚信孔子的一句话:“礼失求诸野”,什么意思?就是天下坍塌了,道统崩溃了,怎么办?到民间去找,去运用民间的力量。曾国藩对打败太平天国一直持有坚定信心,在他看来,太平天国是邪教蛊惑,只是暂时地蒙蔽一些人,既缺乏民众的拥护,又没有列强支持,肯定不会长久。曾国藩这个人,性格上非常“耿”,能坚持到底不动摇,他的战略思路,就是跟太平军慢慢耗,慢慢磨,避其锋芒,击其软肋。太平天国是流寇,特点是攻城拔寨速度快,抢掠一番就走。曾国藩就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以“三光政策”跟太平军拼防守,拼消耗。结果曾国藩的湘军越打越强,太平军越打越弱。耗到最后,太平军内部矛盾变得尖锐,互相之间开始火拼,胜利的天平一下子向曾国藩倾斜。

曾国藩还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或者说是君子概念的一个完美人格——于君主,曾国藩一直很忠诚。曾国藩含辛茹苦十数载,替朝廷分忧解难,出生入死,力挽狂澜。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曾国藩手握重兵,权倾一方,可曾国藩一直很清醒,主动急流勇退,不仅解散了湘军,而且多次陈明心迹,要求告老还乡。曾国藩正是以他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于同僚,曾国藩一直宽厚仁义。比如说,在跟左宗棠的关系处理上,曾国藩虽然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可左宗棠经常恃才自傲,狂狷尖刻。每到此时,曾国藩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妥协忍让,淡化处理。曾国藩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在他的调教下,一批“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乡贤成为了栋梁之才,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等,比如说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刘蓉、李瀚章、李续宾、刘坤一、李宗羲、钱应溥、梅启照、倪文蔚等。曾国藩还以擅用人见长,幕府中藏有一批才高八斗的学人,比如薛福成、吴汝纶、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黎庶昌、俞樾、赵烈文、容闳、陈兰彬等。有容乃大,这是湘军集团在军事、政治上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不仅富有智慧和韬略,他的文章,也是老辣沉郁。清代散文分两派,一派为文选派,一派为桐城派。文选派以《昭明文选》为圭臬,讲究文彩。另一派呢,就是讲究义法和神气的桐城派。曾国藩以渊博的学问、弘通的见识、雄直的气势,将桐城派发扬光大。曾国藩的《家书》也写得好,从他的家书中,既可以看出曾国藩家常和真实的一面,也可以看出他的厚重功力。曾国藩还有一本书,叫《冰鉴》,这是一本奇书,是讲知人察人的,也可以说是一本相书。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呢?因为一辈子察人无数,有很多经验和想法。曾国藩在这本书中写了一首诗,算是本书的总纲:福分看耳朵,正斜看眼鼻,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曾国藩看人,其实最根本的,就是看气息。

曾国藩还是清代“经世济用”的一个典范。明清科举盛行之后,中国文化落入一个窠臼:读书人普遍变得不“通”了,原先攻读,特别讲究一个“通”字,学问到了后来,“点石成金”的,就是一个“通”字。可是严格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了很多“百无一用”的腐儒,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明朝末年,很多大儒“平时读书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危难之时什么用也没有,只知道一死了之成为“自了汉”。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培养一些实用型读书人,要求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能做事,会做事。当然,清朝“经世济用”口号的提出,也有一定的阴谋性,即让读书人不顾是非原则,只为朝廷所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上马杀贼,下马读书”,重新让读书人成为国家的中硫砥柱。

再说李鸿章。李鸿章是曾国藩的晚辈,也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考进士的卷子,还是曾国藩批改的。曾国藩是一个大儒,学问和道德都好,李鸿章就不好说了,李鸿章的人格就比较复杂,懂得妥协,会伪装,隐藏得比较深。我在《晚清有个李鸿章》中曾写到:李鸿章年轻的时候,诗写得很好,可是他到了中年之后,尤其是当了江苏巡抚之后,就不怎么写诗了。为什么?怕诗中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脚,暴露事情,暴露性情,被人抓住辫子。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李鸿章决意走官场之路,基本不作文不写诗了。从这一点上看,李鸿章跟曾国藩就有了很大区别:李鸿章一心一意想当官,想往上走;曾国藩却不一样,他一直坚持写诗作文,坚持研究学问。

与曾国藩相比,李鸿章在那个体制下的行政能力,似乎要更强。起先在南方抵抗太平军的,基本上都是湘军,后来曾国藩让李鸿章组织了淮军,打起仗来,淮军比湘军还厉害。为什么?因为李鸿章更聪明敏捷,用兵更大胆,也更敢奖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士兵打仗更不怕死。曾国藩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选人用人喜欢用读书人,讲原则,讲底线;招募士兵呢,喜欢忠厚老实的种田人。李鸿章就不这样了,自己有“痞气”,也喜欢处理灵活、不迂腐、重实效、脑子活的人。打仗,也喜欢用一些地痞流氓。当然,李鸿章也用一些老实人、学问深的人,比如周馥,不过只用来担任自己的管家。比较起曾国藩性格的始终如一,李鸿章有很强的多面性,既可以说“大奸若忠”,也可以说是“大忠若奸”。

曾国藩其实不太适合做官,尤其是太平官。为什么?因为书生气太重,原则性太强,又喜欢事必恭亲,做官做得累。曾国藩的死,其实是累死的,抑郁死的——曾国藩在官场上的最后几年,碰上了“天津教案”,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大,很难处理好,最后朝廷将他从直隶总督位置调任两江总督,跟李鸿章换了个位子。曾国藩到了南京后郁郁寡欢,没多久就死掉了。李鸿章接任曾国藩的位置后,方方面面处理得很好,比他的老师出色多了。为什么?因为李鸿章身上有“痞子精神”,既有抗压能力,又有协调沟通能力,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关系处理得都很好。一个例子:李鸿章进京去见慈禧太后,每一次进宫,都要给看门的太监送点银子。你说他会不会做官?可以说,在那种体制下,李鸿章对人情世故的把握,对于原则和私利的把握,比曾国藩好太多。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李鸿章在岌岌可危的晚清政治中,一方面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另一方面,也是乐此不疲、如鱼得水。

就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曾国藩对李鸿章很欣赏,李鸿章对曾国藩很尊重。李鸿章这个人,虽然聪明散漫,不过很讲义气,很懂报恩。淮军和湘军围攻南京时,淮军的力量和装备已超过湘军,朝廷一再敦促李鸿章从东南部抓紧进攻南京,可李鸿章就是磨磨蹭蹭拖延进攻时间。为什么?因为想把攻克天京的头功让给湘军。李鸿章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敬重曾国藩,另一方面,也深谙中国官场的规矩。

李鸿章懂得隐忍,也懂得如何“出头”——李鸿章在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经过他的提携和举荐,身边的将领纷纷出任封疆大吏和朝廷高官。据不完全统计,从1870年到1911年,李鸿章部先后出任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的淮系要员共有38人;在淮军和北洋海军两大军事系统中担任过提督、总兵以上的将领多达1300多人。部属的升迁,让李鸿章成为名副其实的“晚清第一汉臣”,形成了一个持续把握和影响中国局势的政治集团。当时朝廷中出身于淮军的将领有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毓兰、吴毓芬、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程学启等;后来民国初年的袁世凯、段祺瑞、李经羲、江朝宗、龚心湛、汪大燮、许世英、贾德耀等,也是李鸿章势力的延续。李鸿章及淮军对于中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民国北京政府结束。

综合来看,李鸿章可以算是一个完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却无才华;灵活,却不见性情;有志向,可理想和精神贫乏。以李鸿章的老谋深算,当然明白大清江山长不了,因此在官宦生涯中,把自己的后路安排得很好——李鸿章为朝廷办洋务,自己也没有闲着;对于自己的家族和亲朋,也没少照应;和列强签订了很多协定,有很多也不干不净,比如《中俄密约》的签订,据说进项了50万卢布的回扣……李鸿章是以“荒凉之心”在做事,到处割地、赔款,内心充满郁闷和伤感,所以“庚子赔款”一签订,他就吐血而死。

李鸿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在于无法超越环境和背景,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李鸿章这一代人的文化背景来说,最高的提倡和理想,就是“修、齐、治、平”。它不可能让李鸿章生发出对旧时代的不满和决断,也不可能让李鸿章去跨越时代,产生广义的拯救苍生的力量。李鸿章只是一个“器用者”,是一个开明的官僚,不是一个思想家,更不是有情怀和理想去改变历史的人。李鸿章对于现代人文思想的缺乏,注定了他既没有严复的通透和厚重,也没有梁启超的肆意大胆;并且,最终决定了他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新闻推荐

安庆市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提升危化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日前,安庆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安庆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旨在巩固近年来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和专项整治成果,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遏制...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曾国藩与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