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江镇镇于山村借外力、使内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借助优势大力发展黑色产品,寻找出一条让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的路子 龙王嘴:以黑产品发展绿产业 本报记

安庆日报 2019-05-22 10:36 大字

龙王嘴是怀宁县江镇镇于山村山间的一处地名。如今,这里最为知名的,便是一家名为龙王嘴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5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这家合作社的生产车间看到,工人正在忙着将一块块杂木放到破碎机里机械粉碎成木屑。“这些粉碎好的木屑要放一段时间,让它充分自然发酵,到7月份制作成菌棒,今年将生产40万个菌棒。”合作社负责人余世忠介绍说。

而在不远处的木耳种植区,数十名贫困农户正在忙着田间工作,诸如收集废棒、清理杂草、平整土地等。

“山多地少的于山村是贫困村,规模化发展产业比较困难。”于山村党支部书记朱学毛介绍说,2016年,通盘考虑于山村的扶贫需求和资源禀赋,村里初步定下发展菌菇产业的目标。

“发展产业事在人为,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朱学毛感慨万千。“2017年5月,我们成立了龙王嘴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期流转土地180亩,总投资300万元,建成制菌厂房700平方米,培菌大棚10座约5000平方米,首期制做菌棒35万棒。当年度收获黑木耳干品50吨,产值300万元,实现纯利润100余万元……”透过数字,于山人每天都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嬗变。

栽培黑木耳投资少、风险小,只要精心管理,就能旱涝保收。朱学毛介绍说,地栽木耳肉厚,朵大小适中,食之口感滑润细腻,无任何污染,属纯绿色保健食品。

在种植基地办公室墙外,挂了一块“安徽省食用菌技术协会专家工作站”的牌子很是醒目。“我们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常年聘请两名专家,针对黑木耳出现的病虫害防治处理、种植技术难关、怎样提高产量等,及时请专家到现场指导。”余世忠说。

据了解,于山村龙王嘴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黑木耳,今年2月份通过中鉴认证有限公司有机产品认证。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今年还被授予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余世忠被评为安徽省食用菌产业扶贫先进个人、安庆市农村科普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我们从村民的立场出发,针对贫困农民缺资金、少技术等原因,使他们靠扶贫项目发挥自我创造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达到脱贫致富目的。”余世忠说。2017年5月,于山村和合作社签定合作协议,于山村利用扶贫资金投资入股80万元,实现年分红8万元。同时,由村两委入户动员,帮助合作社流转首批96户土地180亩,农户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租金300元。其中贫困户5户6.2亩,帮助贫困户增收1860元/年。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17日当天,贫困户汪小凤正在基地帮运杂木。对她来说,这份工作解了燃眉之急——一年前,她还因家里的生计发愁,现如今,3亩土地流转后,干的仍是农活,赚的却是工资,又能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这份在家门口的“兼职”的确两全其美。

作为于山村产业扶贫基地,该合作社让近百名像汪小凤一样的贫困户开始了新生活,仅去年就发放工资近60万元。搬运、刺孔、挂袋、采摘、晾晒等工作,都有预留给贫困户的岗位。

“黑木耳是大众商品,营养高、易贮存,市场供不应求。食用菌种植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合作社充分吸收当地群众就业,贫困户优先上岗。目前已有6户贫困户实现家庭人员务工,每天每人收入不低于80元。随着食用菌种植产业的持续推进,用工规模最多一天达到80人,务工总费用一年近60万元,百分之八十的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合作社负责人余世忠说,合作社与于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带动未脱贫户42户,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入股,公司负责代种实现年底分红每年500元。同时,合作社按照“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建立长效脱贫措施不返贫。余世忠表示,今后将适时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统一打造品牌。同时利用实体店和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联动销售。

新闻推荐

怀宁优化服务助企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汪传宝记者洪放)针对实体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怀宁县深入开展“四送一服”集中服务月活动,持续优...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