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物件,恰是那乡愁檀志扬
记忆不存,乡愁何寄?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对自身传统和特色的传承,这是根基和生命力。怀宁县踏水村中心组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走保留文化根基的生态之路,村里不少祖传下来的百年老物件,村民代代传承保护,留住文化根脉,留住“乡愁”寄托。
百年纺车: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近日,在安徽省怀宁县石镜乡踏水村中心组汪金秀家里看到,她正在一台木制纺车上纺线,只见她一手持两股纱把端头蘸水粘在锭杆上,一手摇动摇柄,主动轮带动锭杆迅速旋转,持纱手的高度与锭杆一平时就把两股纱纺在了一起,一边放纱一边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把线缠在锭杆上。然后,持纱手降回到与锭杆一平的高度纺下一段线……这样的操作要反复地进行才能纺完一条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读到孟郊的《游子吟》,就能想到过去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纺棉花的情景。小时候,在我们农村,老粗布很常见。用传统的工艺,自己纺线,自己织成布,百分百纯棉。它看上去粗糙,但它透气、吸汗、柔软。”在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能深有感触的说。
纺车是手摇式的,主要由一个大转轮和一个小圆锭构成。汪金秀一边纺织一边说,纺线是一种技术活,摇纺车和抻棉线时两只手要紧密配合,纺车摇得匀称,棉线才能抻得细长,把抻长了的棉线缠到纺线锭子上的时候,摇纺车的速度应该渐渐地慢下来,这样抻长了的棉线才能均匀地缠到锭子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饭穿衣不再成为话题,现在人们关注的是:谁家的楼房漂亮,谁家又买了私家小汽车……现在这种纺车在农村已经见不到了,退出了历史舞台。
“纺车在我家保留有100多年了,我们这个村民组会纺织的人不多了,大概还有10来位,而且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线纱纺好后,我就织成小背带,主要是做背孩子的肩带。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希望把这个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年轻人能传承下去。”汪金秀介绍说。
百年红薯窖:当家的岁月,儿时的记忆
红薯窖,又称地窖子,或红薯洞,在踏水村中心组,还完好无损地留存着24个经历百年以上红薯窑。
这些露天的红薯窖,一个挨着一个,统一编了号,每个深约3米,一个能容得成年人自由转动的圆形地洞,两壁各挖有一个脚蹬的小窝,以供人上下。窖底下向壁里挖有一个高能蹲着、长能睡着一个人的拐窑,以便存放红薯。窖内的泥土墙黄土温润温馨,气息沁人肺腑。窖口用砖或石条垒砌,上面压着水泥盖子,以确保人畜的安全,防止风雨的侵蚀。
“过去家家大都栽植几分或一亩左右的红薯。每年深秋从地里刨回红薯,村民将带有伤痕的红薯拉到粉坊磨粉,以留干粉,漏粉条;对于光溜完好的红薯则下到清理干净的红薯窖内,小心翼翼地贮存。红薯不能受冻,一旦受冻,难吃不说,还容易腐烂。在凛冽的冬天,地面上寒气逼人,而红薯窖里暖融融的,一如春天般温暖,存放在里边的红薯,处在适中的温度里,既安全又保鲜。成为农家不用电的‘冰箱\’”。陈思能说,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将这些红薯窖保留下来,并进行了修缮,现在还有24个。红薯是过去村民一日三餐的主粮,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不像其他农作物受旱涝的影响大,而且对土壤肥料的要求比较低,基本上年年丰收,这也是当年村民热衷种红薯的一个主要因素。漫山遍野的红薯收获后,除了一部分削成红薯干晒干储存外,大部分需要放到红薯窖里保存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年三季吃到新鲜可口的红薯。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红薯窖,一般设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者院子里,乡亲们视其为粮罐子。圆形的红薯窖口比一般的井口稍大些,主要是为了方便取红薯的人上下进出。为了保温、防止污水流入和安全考虑,平时红薯窖口都用一个木板或水泥板盖得严严实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季红薯半年粮”的境况一去不复返,如今种植红薯的农户越来越少了,随之而来的是红薯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储存功能。而踏水村中心组的村民,到现在还有不少农户有种植红薯的习惯,每到收获时,一时吃不完就将红薯送到窖里藏起来,随时吃随时拿。
百年石鼓:镇村之宝,再贵也不卖
在踏水村中心组,有4个石鼓,一个就重达400公斤左右,高约60厘米,上面刻有狮子图案,哪怕是外行人,光看外表就知道是古物。
“这几个石鼓是我们村几代人的精神寄托,是我们村的镇村之宝。有一年收购古物的人路过此处,提出购买石鼓,每个出5万元,村民都不同意卖。”近日,探访踏水村中心组的四个石鼓,一览奇石风采,聆听历史典故。
据村里人讲,这四个石鼓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破“四旧”时,遭到一些破坏,不过不是很严重。尽管如此,当地村民自发筹建保护,自发守卫这些历史遗存。由于石鼓太重,只能被露天搁置,任凭雨打风吹,200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尽管文物贩子经常以高价相诱,村民却一一回绝。
据了解,石鼓,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历代是功名与权力的标志。相传古代打仗胜利归来的将军,为显耀其赫赫战功,把战鼓置于门前,后来逐渐衍变以门鼓石代替。
“我们正在建设村级文化博物馆,更加注重文物、文化、文明在生产、生活、生态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护文。”踏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能说。
新闻推荐
合肥市博物馆已启动选址 建设呼声已久,筹建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建设呼声已久,筹建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