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才根:草根明星坚守戏曲之源

安庆日报 2017-12-04 09:09 大字

在怀宁县石牌镇,喜欢黄梅戏的朋友,大都听说过一个“很牛气”的草台班班长——王才根。这个出身于怀腔世家的老戏星,不仅塑造了《乌金记》《告漕》《凤凰记》《鸡血记》《山伯访友》等怀腔剧目中的经典角色,创造了个人演艺事业的高峰,更是勇开闯市场先河,将原汁原味黄梅戏唱响全国,带领民营剧团走向自立自强、有质有量有口碑的文化前沿。

作为新声剧团的第4代传人,王才根天然地沾染了乡土戏曲气息。1947年,王才根出生于石牌镇广丰村王家墩。那个年代日子很清苦,王才根一家七口只能挤在用几根木棍搭建的只有一方墙壁的小草棚里,没有床,睡的是用稻草和破棉絮铺就的地铺。日子困窘难耐,身为长子的王才根只能早早放弃读书的念想,转而在家砍柴打猪草。

“压抑的草根生命在精神上总有一种内心的欲望,那就是渴望文化生活。”王才根回想说,那时候,戏曲已经原生态地出现在贫苦农民家门口,乐了就笑出来,苦了就哭出来,简单易传唱,“那时候村子里已经有很多戏曲名角儿了,新声剧团第一代班主王玉坤是我的伯父,此外还有第二代传人王前玉、京剧大师杨月楼,幼小的我早对他们充满了崇拜和向往。”

趁着农闲,王才跟经常溜去听剧团社员唱戏,从《三世仇》《半夜鸡叫》到《高文举游花园》《铡美案》,戏台都散了王才根还迟迟不肯离场,成了社员们眼中的“戏孬子”。12岁,王才根突然一头磕地,拜王前玉为师,从此白天练、晚上学,不知疲倦。记忆力强、善于模仿、头脑又灵活的他,很快便“出师”上台,开门戏便是《王小六打豆腐》。1971年,王才根第一次带团外出演戏。没有大路的偏僻乡村,顶霜沐雪,却时常有那么五六个人,在田埂地头搭个草台,一个晚上四五个小戏,群众连连“砸彩”。

八十年代,古装戏解禁,几近消散了的剧团老演员、老戏迷再次被王才根挖掘出来。已到而立之年的王才根萌生重新组建新声剧团的念头,此想法正与当时同为黄梅戏演员的爱人叶丽萍不谋而合。

重建后的第一场演出,王才根便以饰演《张朝宗告漕》中“张朝宗”一角再次轰动了方圆几十里的村镇。从此,王才根以及他的新声剧团便开始渐入佳境,演出阵容越来越壮大,演出场地越来越远,演出收入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剧团越来越专业,王才根一方面出资办“戏校”,将自家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改成了练功房,从化妆、贴片子、唱腔、道白、圆场、云手等开始,教演员们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仍旧保持民间戏曲的原汁原味,结合社会潮流、百姓生活创作戏文题材。

“福建浙江流行打八仙,我们就在戏文前加入打八仙的内容。有的地方喜欢‘水戏\’,我们就穿插一些说文,王华卖父就是此类。而《婆媳情》就是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的题材。”王才根自陈,“剧团要生存,团长必须走到群众中去。”在王才根带领剧团赴外演出的几十年,新声剧团创造了最好的演出时代,在宣扬正宗黄梅戏的同时,也闯出了黄梅戏民间班社定江南的坚实道路。

一个剧团家底厚不厚实,从其演员和“家当”可见分晓。在王才根的家中,小到楼梯墙隅,摆放最多的仍旧是他和妻子几十年辛苦积攒下来的演出行当,从古戏本到戏服、盔帽、道具一应俱全,满满几十个大箱子。而王才根的儿子儿媳也传承了衣钵,成了黄梅戏演员年轻辈儿中的佼佼者。

已经71岁的王才根,如今放弃了“跑外场”,转而留在家乡,给戏团客串,给家乡红白喜事"闹闹场子。更重要的是,他想多留一些时间来保住传统黄梅戏中“逐渐消失的文化元素”,比如盔帽的制作、头面装饰制作等。“希望我们的新声剧团市场能向北方挺近,走得更远。也希望我的家乡石牌,能够守住戏曲之根基,把源头保护好,将黄梅戏继续发扬光大。”王才根说。

新闻推荐

怀宁:27000余名留守妇女免费普查

本报讯(檀志扬陈兰芬)为切实保障广大农村留守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为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近一个月来,怀宁县在全县范围内为20-64岁的27000余名留守妇女开展免费妇科病查治活动。该县各乡镇卫生...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