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戏窝 戏迷 戏事
偶遇戏曲元素
在石牌偶遇戏曲元素,实在太平常了。
“爷爷,爷爷,我要那个。”
“胡琴啊?好,就给你拉一拉。”
10月13日清晨,石牌镇中心路上一间面馆,店主那三岁模样的小孙子,看中了高挂在墙上的胡琴。老人家爱琴之心,终究抵不过爱孙之情。他缓缓取下胡琴后,左手按住琴身,右手握着孙儿的手,拉了起来。
由于小孙子的不配合,老人并没有奏出像样的乐曲。不过,听到胡琴的声音,店内满座的石牌人,条件反射般地投来关注的目光。
……
类似的场景,在石牌随处可见。
戏迷的日常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是对“黄梅戏之乡”安庆最生动的写照。作为安庆地区戏曲文化的重要源头,石牌镇当然配得上这样的描述。
13日下午,虽然没有下雨,但是狂风大作、天色阴沉,并不是非常适合户外活动的天气。这样的天气,沿着石牌镇石腊路的一条小巷内,循着声音寻找,依然不难找到正在家中院内排练的甘长启。
“我们石牌的戏迷非常多,其中能唱戏能伴奏的就有很多。以前大多数都是自由活动,两三个聚到一起,找块空地摆几个凳子就能演一出戏,自娱自乐。傍晚在石牌镇上四处转转,真的就是‘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甘长启说,石牌之所以被称作“戏窝子”,正是因为有这样庞大的戏迷群体。
甘长启今年73岁,作为石牌镇戏迷协会会长,他的日常活动主要做这三件事:第一个,正常在家排练;第二个,组织戏迷送演出;第三个,搞戏曲创作。
而协会的这些创作,都是取材石牌本土。
“最近,协会大家伙写了一部戏,叫做《献宝记》。献的什么宝?就是咱们石牌走出去的杨月楼留下来的珍贵遗物。献宝给谁?献给咱们石牌的戏曲博物馆!”甘长启认为,这种取材于石牌的真人真事,不仅石牌人爱看,其他地区的戏迷也能从中看到,如今的石牌对戏曲文化保护非常重视。
戏迷说戏事
“就说前几天,我们演出了10场扶贫题材的《扶贫记》,演的就是当下2017年发生的事情,老百姓就非常喜欢。”甘长启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老百姓需要,紧跟时代契合当下的戏,老百姓也需要。
“从我们协会来看,纯戏迷年纪大的比较多,而参与到演出的大多是40岁左右的年轻人。”甘长启说,黄梅戏在内的大多数戏曲,在传承上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难题,但在“戏窝子”里,黄梅戏等戏曲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
今年黄梅戏展演周期间,安庆市在石牌镇首次举办了“京黄故里”石牌戏会,通过黄梅戏传统剧目集中展演,与城区黄梅戏展演相呼应,给群众奉上了一场节日文化大餐。对于这一大“戏事”,“戏窝子”的戏迷,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们协会内很多老戏迷都说,这些戏演得非常好,唱念做打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我个人希望这样的展演年年都能有,也欢迎全国的戏班子来我们石牌表演。”甘长启说,在石牌这个戏曲圣地,举办这样的戏曲盛会,非常合适。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怀宁县按照《安徽省农村基层党建保障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务实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达标工作。该县进一步压实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对活动场所结构性不...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