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街 王永安
太平寺街位于安庆市区玉琳路中段,东有玉虹街,西有白云巷与之平行,街口对面的程良路通达江畔。天平寺街系南北走向,长约三百余米。它因街内的古刹太平寺而得名,又因古刹而凸显它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沧桑。
街之北有万松山麓呈弧形横亘东西,山门名曰万松山,曾是北宋大臣冯京读书处。山脚建一庙宇,曰太平寺,已有千余年历史。此庙相传最早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后几经扩建重修,尤其是明洪武之后300年,太平寺在历代官员的重视下,先后建起万寿阁、古鉴堂、文殊院、华藏楼等建筑,初步形成大禅林气势。太平寺的辉煌又延续200余年,并在寺东寺西建起白衣庵、西竺庵,成为安庆四大寺院之一。清季,万松山东西两翼是马营,也就是当时清军驻扎安庆三大军营(马营、炮营、步兵营)之一,1908年11月19日夜,熊成基、范传甲等趁清政府在太湖举行新军秋操,安庆城内清军兵力空虚之际,发动驻在王虹门的马营(骑兵营)和驻在东门外的炮兵营,举火为号,同时起义,这便是史称辛亥革命的序曲——“马炮营起义”。在1915年《怀宁县志》的城厢图中,此处北标注为“太平境”,“境”为边界、疆界之意,由此可见太平寺当年的规模和气势。
太平寺街不但深藏久远厚重的人文历史,还浅埋着近半个世纪已被人们记忆渐渐淡去的昨日的往事。
太平寺街入口的西侧是安庆第三人民医院,创建于1951年,它的儿科和骨科在安庆当时小有名气。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家医院还是安静地蜷缩在老地方,令人有些遗憾。
民办的安庆市大观中学(1962.10-1968.12),文革期间改为安庆市赤卫中学(1968.12-1971.12),后改为安庆市第十二中学(1971.12-1981.3),公立性质。随着教育结构调整,改为安庆市轻纺职业中学(1981.3-1988.6),1985年为扩大校园面积,与原夹在中间的太平寺小学地皮对调,后因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为安庆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2009升格为安庆市第一职教中心,将校址迁移到原八中校址并进行改扩建。如今的校址一分为二,成为一所幼教中心和一座中学。一墙之隔是安庆太平寺小学,清末的湖广会馆也曾经坐落此处。这里最早是外国人的教堂——伯多禄堂,并设有伯禄小学,1951年改名为太平寺小学,1956年,私立两湖学校并入太平寺小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改名为红星街小学。1982年,学校恢复校名太平寺小学。2006年大观亭小学、大王庙小学并入太平寺小学,不久前改为安庆市高崎小学太平寺校区。
时光流逝,街的北头万松山夷为平地,山麓的太平寺也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安庆毛毯厂和安庆食品厂,改革开放十年之后,这两家企业人走楼空。
街进口的东侧有几栋大楼,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是大观区政府以及公检法办公大楼,紧挨着的一溜低矮的平房有数条小巷通往玉虹街,间杂着一两家不起眼的南货店。这里还有一套像模像样的砖木结构小二楼,曾是中共怀宁中心县委旧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寺街原本被脚底板磨得圆润并踩得叮当响的麻石条铺就的路面,相继被水泥砖和水泥路所取代,路旁的电线杆换了一茬又一茬,似乎总是跟不上发展的节奏,仍有三两电线杆不知趣立在路中。曾经的太平寺的晨钟暮鼓,伯多禄堂祈祷诵经声,和毛毯厂、食品厂的机器隆隆声以及区法院法庭的法槌声早已先后消失,太平寺街的上空,留下的是孩子们的一阵阵朗朗读书声。一条老街拥有医院、学校、寺庙、教堂、会所、工厂和政府机关,基本上样样俱全,这在安庆的数百条街巷中很少见。
新闻推荐
本报讯(江挺周国庆)一次交通事故致一名孕妇流产,6个月的胎儿死于腹中,怀宁县法院洪镇法庭近日对安庆市首例因交通事故致胎儿死亡的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进行了宣判。庭审过程中,双方主要对该起...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