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庆府“皇粮”漕运概略 吴 牧

安庆晚报 2017-07-08 11:53 大字

民间俗称的“皇粮”,其实就是地方政府按朝廷下达的指标,无偿上缴的公粮,也称漕粮、漕米。每年通过漕运,向京城调运粮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脉。漕运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规章,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漕粮、漕米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供应朝廷与京城人员的食用,二是供应全国驻军作战需要,其次用于救灾,以及治理黄河、运河等河工需求。

明清安庆府管辖的怀宁、潜山、太湖、桐城、望江、宿松六县,是出产水稻的主要区域。凭借长江黄金水道,自明朝宣德四年(1429),至清朝同治初年的四百多年间,安庆府一直用漕船向京城运送漕粮、漕米。安庆地区盛产稻米,朝廷下达的漕粮、漕米数额巨大,折合漕米总额每年在八万石左右,漕运任务繁重。

据《安庆港志》“大事记”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安庆府实有漕船一百一十一艘,当年运去六县漕粮正米五万七千九百十六石七升五合,另加耗米二万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三升,驾运用丁1880人。

漕船分前后二帮,前帮漕船五十六艘,运送桐城、怀宁、潜山三县漕米,后帮漕船五十五艘,运送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漕米。漕船由官府制订规格,按照统一标准建造。如:装载五百石粮的漕船必须是:底长六丈,头长一丈一尺,梢长一丈一尺,底阔一丈一尺,底梢阔六尺,底头阔七尺五寸。每艘船还规定配备头桅、大桅各一,索缆六副,橹四支,舵一扇,铁锚一只,并要求每艘船上配头工、舵工各一人,漕丁(水手)八名。并配有洗衣、烧饭的妇女随同。

为确保漕运任务完成,从明代起,安庆府就专门设立安庆卫机构,由督粮通判官,下属千户、万户粮吏指挥体统行事。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改设守备及轮总千运,专司芦课、屯粮、征解、济运事宜。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安庆守备吴镇远在城内成立规制始备机构,挂牌运作,统领漕运事务。兴建的始备机构,飞檐翘脊的大门外有东西二坊,东曰“漕肃”,西曰“屯清”,中间挂着两块金字牌匾。右侧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左侧为“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金字,是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警示牌”。因为朝廷已察觉到“漕弊、烟毒、盐政”是大清江山的三个毒瘤,也是皇帝心中的三大块垒。特别是对漕弊,皇帝曾下旨严加监督、查办。但地方官员贪污受贿,以次充好,虚报漕粮、漕米数字等不法现象屡有发生。所以,安徽巡抚、知府、知县等,对漕运不敢掉以轻心,马虎了事。为力争出色完成朝廷下达的漕粮、糟米任务,首先是疏通皖河水道,使各县漕米按期运达安庆城“万亿仓”集中待运。

清代康熙年间,皖河经漳葭港至安庆城西的皖口入江故道,是众川出纳的总汇。漳葭处于皖河口内,是“漕舟商船往来停泊之道”。由于皖河夹带泥沙而下,淤沙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上水太湖、望江、怀宁等县内河湖泊之水入江,使舟楫与漕船运行困难。安庆府曾安排河工,在安庆城西沙漠洲另行开挖一条新河直接通江,但又造成河口水高流急,舟船仍难以进出。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安庆知府张楷只得集中河工开浚新河,自怀宁县秧草沟至斋墩桥开浚河道六百余丈,供船舶安全行驶。五年之后(1716),李成龙接任安徽巡抚都御史,委托安庆知府募丁督办挑浚皖河,由怀宁的斋墩桥至桐城县三墩,使皖水从安庆城西大王庙附近入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安徽巡抚斐宗锡,奏疏朝廷恩准,借藩库余银四万七千两为浚河之费,疏通皖河工程长为六千三百余丈,阔二十丈;并加强对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四县的河道清理,沿河筑堤坝,提高水位,使漕船航行一路顺畅。

再者,为搞好漕运工作,安庆府加强对漕米加工制作的监督与管理。漕粮加工成漕米的流程相当复杂,如出差错,或者以次充好,虚报数字,贪污受贿,一经查实,必受严惩。有关官员轻者革职,发配边疆,重则坐牢,甚至斩首。因此,负责漕运机构的官员,加强对漕粮、漕米的安全储备,扩建万亿仓的库房及通风设施。万亿仓(俗称万年仓),位于安庆城东南康济门内,距长江岸边宜城渡口仅半里之遥,顺坡而下,即可将粮米装于漕船。而且万亿仓附近有“水师营”,系清代驻水兵处,不仅安全无险,而且选择地势高处建粮仓,有利于集散,又可防水灾。

安庆府下属六县皆在万亿仓建仓,分储漕粮、漕米、军粮、赈灾粮等,共有库房一百二十三间,成为安庆地区储存粮食的主要场所。这种房式仓,上有气楼称廒房,前有簷楹,便于通气排温。廒房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到防潮、防震、防雨等因素,还有地基必须凸起,院墙水道畅通无阻,就连居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不许挖坑聚水。仓房根基,挖掘三尺筑石根脚,用石头做根脚,并用大砖磨边对缝,纵横交错,以糯米熬浆伴石灰砌成。墙身用火砖垒筑,宽应超过一尺五寸,墙厚三尺,以防地震。另外,仓房需宽敞,以利空气流通。房顶仰覆瓦用白矾水浸泡,经雨不漏,梁栋橼柱需粗大。风窗之内编以竹篾,以防鸟雀入内。地坪先铺煤炭五寸,加铺麦糠五寸,上幔大砖,用糯米熬浆,伴石灰勾砖缝,墙壁周围以木板或钉席。仓内禁用灯火,更不许安灶。房顶用青砖铺成,每栋仓内设八个谷盅,亦称气笼,直通屋脊的出气孔(气窗),可以调剂仓内温度。

对万亿仓还曾制订严格的规章及管理办法。清乾隆年间,安庆府曾立下石碑记载,上书皇帝的奏疏,对万亿仓进出粮食做了明确规定:“敢有私派勒买及短给价值,强迫强拿,民力运送,皆坐赃治罪……”

安庆府所属六县,运输漕米进京先得在万亿仓储存,并明确规定:潜山、太湖县漕米由民船运入怀宁县境的水次仓,濒临长江边;桐城县在枞阳设立水次仓,由此出江;宿松县经泊湖出望江县吉水镇入江;望江县自华阳河口出江,后经安庆府漕运机构安排调度,分期分批运往万亿仓储备。程序为:由漕夫从民船上卸下漕米,一袋袋搬进万亿仓,再经负责漕运的官员及有关人员,一袋袋开包验收漕米的成色,是否合乎质量标准,是否潮湿霉变,是否是当年收割的稻谷碾米,以及米粒是否饱满,米内有没有尘土、稻壳、杂质、水份等。如无质量问题,方准开关过斛,核算重量后,再装入麻袋封口,由漕运官员在麻袋外盖上“漕米”印鉴,登记入册。万亿仓一百二十三间库房,其中有各县在此租用的库房,储存漕米。库房大门标有各县的名称,漕米准许入库后,库门加锁,贴上封条,由士兵日夜轮班看守,防止调包或盗窃,做到万无一失。对检验出不合格的漕米,除追究责任外,有关的县必须迅速补足数量。

每年临近开漕节,首先由成群结队的漕夫,将万亿仓储备的漕米,一袋袋搬运到停靠在宜城渡口附近江面的漕船上。此间,安庆城热闹非凡,浪涛翻卷的长江,桅杆林立,好似一片水上树林。江岸码头,除了漕运官吏,还有奔波忙碌的漕夫、漕丁以及南北商贾、商贩。看热闹的人从四面八方,似潮水涌来,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笑语喧哗。

江岸边摆满着摊点,叫卖声遥相呼应。卖粽儿糕的敲着竹梆,卖糖的打着铜锣,卖布的拉大嗓门吆喝,卖熟食的小贩,敲响锅碗瓢勺,喊声不断:水饺、汤园、侉饼、脆油条哇!还有缝穷的妇女,坐在那里给漕夫缝补衣裳,扫街的老太婆拿着竹条笆,扫着漕夫扛包洒在码头上的米粒。此间,漕夫们边扛漕米包边唱着歌谣,给自己鼓劲。“琵琶有弦经常弹,粮仓漕米等着扛,开弓没有回头箭,弯腰弓背把活干。嗨唷!嗨唷嗬!……”后边的人接着唱:“江河水,万里长,千船万船运皇粮。漕米堆满仓,漕夫苦断肠,姑娘不嫁摇船郎”……

漕夫、漕丁们在漕米运输中,常年累月生活在惊涛骇浪中,对天气的变化难以预测,经常遭遇风暴雨的袭击,又限于木船的条件,不能有效地进行预防,随时随地都有葬身江河的危险。但为了生存,保全性命,他们也积累起一些战胜风浪的经验,尤其是预测气象,如:春后雪花落不止,四个月日有风水;秋前十日风水生,秋后十日亦须至。若还接日有乌云,隔日必然风雨逼,乌云接日却露白,晴明天象便分得……

开漕的夜晚,安庆城家家张灯,户户结彩,漕船桅杆上挂着摇摇晃晃的风雨灯。天空星光闪烁,街上与江面灿烂的灯光,汇集成灯的海洋,相映生辉。漕船启航的那天清晨,安庆府举行隆重的漕运仪式,以示知府衙署对运送漕米进京的重视,同时鼓励漕船上舵工、漕丁(水手)、漕夫等一路顶风破浪,完成漕运任务。临江的康济门(小南门),离万亿仓不远,城门楼上布置一新,突出城门楼上方乾隆皇帝的题匾《江国风清》,以示皇恩浩荡,康济增辉。两旁挂着八只大红灯笼,尽管白天无需点燃蜡烛,但在朝霞的映照下,也透出红火与喜庆的气氛。城门前还扎起一座彩色的牌坊,用绸缎丝绵扎制而成。红花彩带,随风飘舞,与八只大红灯笼相衬托。牌坊的两侧摆着八面大鼓,每面大鼓周围站立一位年轻英武的鼓手。他们身着红色绸衣,鼓槌上下翻动,鼓锣声惊天动地。

牌坊内设有神台,供奉龙王与河神塑像。供桌上摆着香案,香烟缭绕,蜡烛高燃,还有干鲜水果四样点心。伴随着锣鼓、鞭炮声,祭神的执事挥动手臂宣布祭神开始,扮演龙王与河神的人即登场表演,人声鼎沸,欢呼跳跃。

在知府的带领下,府、县官吏向龙王、河神塑像跪拜。接着是漕丁、漕夫等朝拜进香。随后,由负责漕运的官吏总千运宣读朝廷颁布的有关漕运规章戒律。开漕仪式结束后,在锣鼓鞭炮声中,人群欢送漕丁、漕夫,以及随船督察的官员,护卫的兵丁登船,扬帆出征。

漕船上的舵手,漕丁(水手)们划桨前行,齐声高唱粗犷、激越的开航号子:“沽酒剁肉上征途,擂鼓助阵浪中行;绕过险滩战惊涛,艄公呼号闯激流……”

新闻推荐

“直至长风沙” 张爱斌

“汉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京华。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这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流放夜郎三年后,乘船沿江东归之时在安庆东郊长风沙巧遇好友窦长史,遂作此诗《江上赠窦长史》相赠...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