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农业“潮”起来 农民“富”起来 檀志扬 祝旺兵
近日,走进怀宁县黄龙镇黄龙社区黄舌中心村农光互补玻璃温室,上十名群众正在里面种植蔬菜,而在大棚顶上,架设着光伏板。
“这个刚建成的农光互补玻璃温室项目,是去年9月份引进,总投资132万元,占地2000平方米,是全省首个农光互补项目。是农业种植和光伏发电结合的新型温室,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可为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6万元以上的固定收益,在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龙镇党委书记盛春林说。
“棚上发电,棚下种植。”社区主任丁东明介绍,棚上的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满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这种农光互补模式,相对传统大棚实现了单片土地多倍产出的效益。
一家以杂草、废草为原料的草包厂在黄龙镇投产,开始“点草成金”。草包厂工人们把收购来的芭茅、郫树、玉米秆等杂草照一定比例配置,送进机器粉碎,加上菌包后制成草包。这些草包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发酵,就成了合格的产品。发酵草包不仅能作为产品销售,也能当作饲料喂猪养鱼,还能净化水质。
黄龙镇上,190亩的草包养鱼实验鱼塘初见雏形。鱼塘的承包户曹先亮介绍,实验鱼塘先用草包净化水质,待水质达标后再投放鱼苗,然后将草包作为饲料喂鱼。这样做好处很多,不仅养出的鱼肉味道鲜美,塘水也不会富营养化。曹先亮说,现在即便是夏季高温时段,鱼塘也不需要通过增氧机加氧了。根据怀宁县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报告,鱼塘水从4月10日的偏碱性(PH值8.0)变成了现在符合养鱼的优质水。生产出的发酵草包除去自用外,还销往广东、湖南等地。
金河村村民郎银杰是黄龙镇远近闻名的“虾王”,他经过多年摸索,让稻虾共生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今年他继续扩大发展规模、改良龙虾养殖技术,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走上致富之路。郎银杰通过水稻栽插、回收龙虾等多种形式,让周边百姓参与其中。他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先后解决了周边30多户农民赋闲时节就业问题,同时带动怀宁及周边县10个乡镇28户农民从事稻田龙虾养殖,稻田龙虾养殖面积达4000亩,并利用合作社积极推广和普及稻田龙虾养殖技术。
菱湖村村民汪宝菊放弃种植本地传统农作物水稻,改承包一片不适宜种稻子的沙地种植紫山药。紫山药是去年该镇从广东引进试种的,汪宝菊试种了几亩,由于种植用的是套管新技术,山药种出来后品相好,卖价也高,效益比种水稻高很多,现在不少群众都跟他学习种植紫山药技术。
前不久,安徽良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黄龙镇计划投建的千亩蔬菜大棚基地正式挂牌。项目总投资1.21亿元,规划用地5000亩,种植无公害上海青、雪里红。第一期工程主要为厂房及机械设备,计划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投入资金5600万元。该镇依托万亩杨联圩打造围绕特色种养殖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前期该镇已尝试打造出“稻虾共生”、香菇种植等品牌,伴随着千亩蔬菜大棚的落户,该镇将围绕农业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将农业大镇打造成为农业强镇,进一步在带动村民致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产业链。
黄龙镇通过政府扶持、典型示范,建立蔬菜、紫山药、香菇等发展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采取“一户一业、一户一策”的措施,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向全镇贫困户推广香菇种植,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黄龙镇渐渐摸索出一条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山猪、发酵菌草、小龙虾、紫山药、大棚香菇等一大批农业生态项目落地生根,让以往贫瘠小山村,摆脱了落后的影子。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特色农业产业的兴起:观光农业果园、休闲度假农庄、极具乡土味道的农家乐……农业生态旅游的种子已在黄龙镇慢慢开花结果。
此外,随着黄龙镇现代农业显山露水,“互联网+”、物联网、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特色已逐渐显现,传统农业的影子正在缓缓消散,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在慢慢生根。
新闻推荐
黄家老屋的村民们集资,把垃圾场改造成乐园 “幸福大院”吹出和谐邻里风
本报讯(檀志扬记者余菲菲)在怀宁县月山镇小元村黄家老屋入口处原本有一个垃圾场,现如今,通过老百姓们的集资改造,成为了全村人民的“幸福大院”。平时,大家三五成群地坐在里面聊天、看电影,一到村子里的...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