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 摇到龙狮桥 申 阳
1970年代后半期,我作为城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下放到怀宁县广圩区长风公社,即今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我所在的生产大队在长风公社的东北边,落户的生产小队又处大队的东北边,与原桐城县罗塘公社接壤,属怀桐交界处。
当年从生产队到安庆城,有三条路可走。一,沿江堤往南到公社所在的长风街,乘每天四五个班次的市郊公交车。二,朝西南方向走乡村机耕路,到广圩区所在的老峰镇,再乘班次多一点的市郊公交车。三,向西穿过老峰公社北边的几个大队,进入仍属广圩区的白泽湖公社地段,从安庆市东门原民航机场附近上那条唯一通往老峰、长风方向的公路,再乘公交车进城。三条路步行、候车、乘车的时间不等,但都需要近四个小时,可见当时交通的不便。
下放第二年,不知什么时候开通了一条到安庆的水路——从我所在的生产队附近启程,一直抵达安庆市东门龙狮桥,票价每人每次五角。也不知是哪个生产大队或小队开通的,这在当时也算是一项副业吧。
通航的船是当年在广圩区水面上常见的不大不小的木船,中部搭一个简易的竹凉棚,以防日晒雨淋。能坐十多人,动力是划桨,两个农民轮流划,一路摇啊摇,摇到龙狮桥。整个过程要四个多小时,虽然比走旱路时间长一点,但不用走路,省却劳累,还可以看书、聊天、打牌,是一次不错的水上短途旅行。
当年夏,我坐了一次这样的木船,体验了水上短途旅行的滋味。
那是我第一次坐船回安庆,因不知道开船时间,大清早没吃没喝就来到渡口。所谓渡口,也没屋棚之类,仅有几根木桩钉在坡岸上,权作栓船之用。
我是第一个来到渡口的,过了一会才有两三个人到来,不用问是同行者,又过了一会又来了几个人,但还不见木船,一问才知早饭后发船,而农村的早饭又比较迟。好不容易等到木船从那边摇啊摇摇过来,乘船的人陆续上船,船工收绳备桨,准备开船,岸上还有一两个人向这边边跑边喊:“等一会……”
木船终于启航了,我一看手表,八点半。
当天不是节日,也不是周日,乘船的只有七八个人,看衣装、听口音,多为回城省亲的下放知青,还有几个进城办事或看病的农民。
知青之间自来熟,一根香烟、几句问候就拉近了距离,其中一位是临近大队的知青组长,我是大队团干,在公社开会时见过几次面,两人就在船的首部席地而坐,交谈起来。其他几个知青,有在船板上聊天、看书的,有在船仓内独自抽烟的。一个大队企业干部模样的人,带了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从那里面传出样板戏的曲调,给我们单调的旅行增加了一些乐趣。而进城看病的两个农民则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那一天好像是多云天,没有火热的太阳,划桨的船工不用戴草帽,但仍划得汗流浃背,划半个小时左右,另一个船工接替他,不一会也划得气喘吁吁。
沿途不时有乘船的,乘船的人在岸边喊一声或招招手,船就缓慢地向岸边靠拢,船停下后,一个船工用一根长竹蒿使劲插在水中,挡住水中的船头,另一个船工则在靠岸的船头,躬腰伸手接迎上船的人。
船重启,不划桨的船工走到新上船的人身边,示意买票。票价根据乘船人所行的距离,三角、四角不等,船工收钱后,不给买票人任何收据之类的票据。
就这样,两名船工划着桨,摇着船,摇过老峰公社水域,又摇过白泽湖公社水域,摇入东方红公社(今迎江区龙狮桥乡)水域——新河,这时水面变窄了,厂房出现了,再往前就是新河两岸的居民房了。摇啊摇,终于摇到了龙狮桥。时间是中午一点。
下船时我问船工,下午几点返航?回答是两点左右,一天一个往返。
一周后的一个下午两点,我在龙狮桥北岸,又搭上了这艘木船,向长风公社的起点返航。
返程的人多一些,仍以下放知青居多,大家一路谈笑,一路下人,到起点时只剩三四个人。可能是顺水,返航全程只用了四个小时。
下船时,夕阳已经染红了西边天。
新闻推荐
前不久,近90岁高龄的盲人刘同玉回到自己的老地方。因为是陈礼红张罗着建起并装修的新房,样样布置都跟原来一样,老人才安下心来,恢复了往日的笑容。陈礼红和刘同玉都是江镇镇于山村人。陈礼红...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