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叶氏名人及宗祠保护始末
[摘要]江 军 文/图
在安庆城东宜秀区大桥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一座新修葺的三进四合院式的历史建筑,这就是叶氏宗祠。作为安庆城区内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叶氏宗祠的保护不仅为安庆完整保留了一处珍贵的历史建筑,同时其保护过程对于我们当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叶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为已故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的曾祖父,时任陕西巡抚叶伯英主持修建,是安庆叶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活动场所。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约70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前殿、后殿,后殿两侧设厢房,为三进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与现今安庆县区现存的古祠堂一样,叶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可以用精致巧妙来形容。特别是至今保存完好的门墩和柱础上的石雕,以及木质梁架、斗拱上随处可见的木雕技艺,十分巧妙地将众多鸟鱼山水等造型与建筑相结合,透露出吉庆有余、福寿双福的吉祥含义,更是彰显了这座历史建筑较高的艺术及文保价值。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分别于清光绪十二年和光绪十三年“赐头品顶戴陕西巡抚叶伯英臣‘福\’字匾”,作为叶氏家族的荣耀一直供奉在祠堂中。可惜此匾在“文革”中遗失。解放后,叶氏宗祠被改设为原怀宁县广圩区白泽湖公社叶祠大队队部和叶祠小学的所在地,后又作为粮站和供销社使用,因此得以保存至今。区划调整后,叶祠所在地的广圩划归至安庆市郊区(今宜秀区)。1991年,叶氏宗祠被安庆市文物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对象。
名祠出名人
2014年,当今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美国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的代表作《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译文版在国内正式出版发行。作者以安庆叶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庆叶氏族人进行广泛的访谈,获得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家族发展史料。在著作中,周锡瑞十分清晰且详细的介绍了安庆叶氏的家族史。对于研究安庆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书中的史料也是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一个美国学者为何如此关注且了解安庆叶氏的家族史呢?源于该书作者周锡瑞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和翻译家,安庆人叶笃庄的女婿。由此可以说,周锡瑞所研究关注的叶氏家族史也是自己的家族发展史。
叶氏一族,源出长江中下游的咽喉要镇安庆。据史料记载,安庆叶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自晚清以来,叶氏家族又以先辈宦游所至,前后聚族于开封、保定、天津、北京等地。他们既非中国声光腾焯的门阀世族,也非寻常人家,是属于社会中层的精英门第,翻看叶氏的家族史,不由得让人发出人才济济的感慨。
叶伯英,清光绪年间任陕西巡抚。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蜂拥而起,叶伯英在其道台任职上组织地方团练,为固守清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官至陕西巡抚,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同时叶伯英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也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被赐头品顶戴。由此“不仅为安庆叶氏家族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周锡瑞的著作中这样介绍到。
叶笃义,1912年1月出生于天津,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著名社会活动家。在他成长过程中,承接了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以及反帝爱国的优良传统。他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1934年,叶笃义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得到了官费留学法国的一个名额。但是,当录取通知书和船票送给他后,他却毅然放弃了。正在众人不解时,他说:“国家在这样危难的时刻,日本人都到了家门口了,连学生都在为国家的命运抗争,我出去干吗?还不如留在国内为国家民族做点事。”1944年,叶笃义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法律出版社社长,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办公厅主任、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等职。
叶笃庄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业经济学家和科技情报专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主持了《农业科学通讯》《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的编辑出版,并组织翻译出版《米丘林全集》等重要著作。之后,又接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委托,重译《达尔文全集》,直至84岁高龄才完成了近500万字的巨著《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的翻译、修订和校定,并摘要完成30万字精华本《达尔文读本》的编撰工作,使进化论名著在中国完整、系统地面世。叶笃庄治学严谨,他认为,一个人治学最重要的是先立志,要有献身这门科学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他还主张重视翻译经典著作的工作,叶笃庄认为,一个开放的时代,必将伴随着一个大的翻译高潮。要想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没有翻译是不行的。翻译发展是国家兴旺的一种体现。在我们的科技政策中,不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就会影响科技的发展。
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是我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其在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上作出的卓越贡献,2005年,叶笃正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为肯定叶笃正在气象学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这也是第一颗以安庆籍名人姓名命名的小行星。
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安庆叶氏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安庆叶氏家族还涌现了出色人物如:创建天津警察系统的叶崇质,新华社原机关党委书记、著名陶瓷美术工艺大师叶笃成等,可谓人才辈出。
叶氏宗祠的保护始末
祠,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物。在安庆,以祠命名的建筑物一般分为两类,分别是家祠和名人祠。家祠在安庆各地广泛存在,据《近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安庆的寺庙及其崇拜》一书记载,至民国初期,仅安庆城区内就有祠堂8座。由此可见祠堂的分布广泛和对于维系社会和家族关系的重要作用。
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普遍认为祠堂代表着封建礼教的腐朽思想。因此在那个时期内,叶祠和留存下来的其他祠堂一样,大多被改为学校或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同时为适应功能转变的需要,对于祠堂建筑内部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建。后期由于社会发展,单位搬出,长时间的闲置加速了百年叶祠的破败,甚至到了被人遗忘的边缘。
2004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其中安庆新城东区是此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规划的安庆新城东区,北至环城北路,南至长江大堤,西至秦潭路和安庆电厂铁路专用线,东至长江边的安庆港,由此拉开了安庆城区东向发展的序幕。叶氏宗祠所在地的大桥街道办事处也被纳入了新规划的新城东区,叶祠及其附近地块被规划成居住用地。作为安庆市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叶氏宗祠虽在1991年被安庆市文物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对象,并挂牌保护,但因叶氏宗祠仅仅是市保对象,又不在安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内,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
2010年2月12日,《中国文物报》大篇幅刊登了一篇题为《科技泰斗叶笃正呼吁保护耕经堂》的新闻稿。在这篇新闻稿中,首次披露:2009年,祖籍安庆的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获悉安庆因城市的发展建设将危及叶氏宗祠的保护,给时任安庆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市领导收到叶笃正院士饱含关切的来信后,当即批示宜秀区和市规划局“予以高度重视,妥善解决”。但叶氏宗祠所在的地块早已出让为居住用地,重新修改现有规划的难度非常大,因此安庆市规划局呈报市政府的《关于叶氏宗祠问题规划意见的报告》中建议,叶氏宗祠异地重建保留。
因《中国文物报》的报道,安庆叶氏宗祠的保护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指示安徽省文物局要加以保护,安徽省文物局又要求安庆市文物局防止叶氏宗祠被突击拆除。为原址保护叶氏宗祠,安庆市又对已做规划的叶氏宗祠地块进行修改,重新规划。城市建设为文物保护让步,叶氏宗祠保留待修,这在安庆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
2014年5月,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百年叶祠的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因城市建设险遭拆除的叶氏宗祠终于等到了修缮保护的这一天。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前,特意实地探访了这座古祠堂,修缮一新的叶氏宗祠古色古香,重焕生机,同时为更好的保护该区域的历史信息,附近的公交车站及农贸市场均以叶祠冠名。叶氏宗祠的保护更加增添了安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当然,我们不能忘了为保护叶氏宗祠做出贡献的叶笃正院士、相关部门和无数为保护家乡历史文化而奔走呼告的安庆人。
叶笃正院士
新闻推荐
“穿”墙而入 这车咋做到的?事发省城一停车库 系单方事故 交警正在调查原因
事发省城一停车库 系单方事故 交警正在调查原因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