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八天王星拱因病

安庆晚报 2016-05-17 10:59 大字

[摘要]李声波

 

1949年10月8日,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八天,王星拱因病不幸逝于上海。

王星拱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也是最早将近代化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民国科学界、教育界享有崇高声望。噩耗传出后,在上海的三百多名武汉大学校友不约而同来到殡仪馆哀悼;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广州中山大学及学术界也召开追悼与祭奠会。刚上任不久的新中国上海市市长陈毅闻讯后,立即派人送去一幅挽联,并亲笔题写“一代完人”四个大字,以示哀悼。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众多国立大学校长中,去世之后被誉为“完人”的,仅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二人。

王星拱,字抚五,1888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王家大屋的一个清贫书香人家。父亲为清末秀才,他三岁即丧母,同胞兄妹四人。幼时的他曾就读于外祖父刘家私塾,因勤奋好学,深受外祖父一家人钟爱。1902年,他考入不久前在安庆设立的安徽高等学堂。

1906-190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执掌安庆这所安徽新式高等教育机构时,非常赏识王星拱。王星拱后来也成为安徽省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远赴欧洲,就学于英国伦敦理工大学,并获硕士学位。1910年,他参加中国同盟会。1912年,他和皖籍留学生丁绪贤(现代化学家)等人发起组织科学社,勤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1916年,王星拱完成在英国的学业,获伦敦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已经离开祖国8年之久的王星拱急于报效祖国,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启程回国。一踏上祖国土地,他就接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书,邀请他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二院主任。在北大执教期间,王星拱遇见了两位安徽怀宁老乡——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的陈独秀和北大预科教授程演生,三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王星拱和陈独秀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俱乐部,投身新文化运动,参与《新青年》编辑与撰稿,发表《科学的起源与效果》等一批在中国青年和思想界有重大影响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王星拱把科学与哲学相结合,对当时流行的封建迷信和旧宗教意识予以科学理性的分析和批驳。如他依原子论和物质生灭原理,指出“鬼相念写”“此种玄想在科学上无存在之理由。”在宣扬科学精神的过程中,王星拱介绍了法国马赫主义学者彭加勒、英国马赫主义学者毕尔生等人的著述,使他成为1920年罗素向中国知识界正式导授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主义哲学之前,中国第一位向学术界传播马赫主义之人。“五四运动”发生时,王星拱不顾危险,与高一涵、程演生等分头秘密散发由陈独秀、李大钊编印的《北京市民宣言》,表明自己的爱国之情。

当王星拱在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声誉日隆之际,他的家乡安徽省正在筹备组建第一所省属高等学校——安徽大学。1928年秋,他回到安庆,出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这是他就任的第一个大学校长之职。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安徽大学成立了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并拟定将来次第扩充农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等。

上世纪30年代,他还被教育部任用,专注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备和建设,先后任该校化学系主任、理工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1933年5月-1945年7月任校长。1945年12月至1948年,出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为中大的复校和建设殚思竭虑。在国难当头、战乱频仍的岁月,王星拱坚持科学理性办学,注重培育大学精神,如在武汉大学初任之始,他就提出“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

王星拱也是一位乡梓情深的教育家。“五四”时期,他和陈独秀、胡适等为安徽新文化运动和新教育事业的开展,积极奔走,贡献良多。抗战时期,他在武大校长任内,帮助过许多安徽师生。他是不该被遗忘的皖籍教育家。

新闻推荐

冒雨下乡义诊 情暖民心

近日,市一院外科党支部率先开展了“两学一做,送医下乡”活动。赴怀宁县平山镇为当地乡亲开展送健康义诊活动。当天上午,组织人事...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