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农13年还债不言弃
本报记者 胡劲松本报通讯员 吴良伦
“欠债还钱是一个人的本分。虽然过年过得紧巴一些,但是了掉13年的心愿,这个年过得最称心! ”1月24日一大早,当记者通过电话再次联系上吴传标时,正在张罗早饭的老人告诉记者。在当地,七旬老农13年靠着捡破烂、打小工挣钱替孙子、儿子还债的故事,成为一段美谈。
2015年12月18日早上刚上班,怀宁县小市镇农商行小吏港支行客户部经理刘会结看见一位小个子老人走进营业厅。老人从棉袄夹层的衣袋里掏出一个存折和塑料袋,将4200元本金及其利息郑重地交给刘会结。
“清点老人的还款里,除了几张钞票是100元、50元面额,其余都是10元以下的零钱,最多的是2元、1元的。我用了20多分钟才清点完。 ”刘会结说。清点结束后,老人还格外开心地告诉刘会结:“当初贷款救了我孙子的命,我一直感恩在心,13年来无时无刻都想尽早把钱还掉,无奈一直没有经济能力兑现承诺。现在,攒的钱终于够还债了,一桩心事也了了。”
这位还债的老人,名叫吴传标,今年70岁,是小市镇受泉村新州组的农民。2002年4月,他唯一的孙子突患重病,家里的钱很快就用完了。儿子吴功文找到时任小市信用社信贷员刘会结,先后分4次借款4200元。
原本想着一家人劳动很快就能把贷款还上,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吴功文患上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精神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媳承受不了突然来临的变故离家出走。吴传标独自承担起还债的责任。但他年纪大了,又没有技术,只能靠辛勤工作换取微薄的收入。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吴传标的老伴陈金花毫无征兆地头晕,经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中风偏瘫的后遗症,每年吃药就要6000多块。
有人劝吴传标,家里都这样了,就是不还这个债,别人也没办法。再劳累,搞不好自己也会拖垮的。但吴传标总是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这些年,他把周边闲置的土地全部种上农作物换些收入,农闲时跟着家乡人前往安庆、淮北等地做建筑小工、捡拾破烂、帮人看厂院,过着清苦的生活。
“看着一分分、一块块攒下来的钱,离还债的目标越来越近,我心里很满足。 ”吴传标自豪地说。当地政府按政策为全家人办理了低保,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为他改建了住房。
如今,信用社早已改制成了农村商业银行,4200元的贷款光利息就要1万多元。经向上级银行请示,农商行总共收取吴传标本息5000元,帮助老人完成了还债的心愿。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皖组宣 记者 黄永礼)5月30日至31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邓向阳深入太湖、望江、怀宁县,调研指导县级党委换届工作。在详细了解党委换届准备工作和换届风气监督工作情况后,邓向阳指...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