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是专家
□ 邓新生
古装戏解禁时,我们剧团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有一年,剧团申请到了文化部开出的“演出计划书”。第一站在什么地方演出,第二站在什么地方演出,时间、地点全部安排好了。凭着这张“计划书”,所到演出场所一路绿灯。
到江西油坊街这个演出点时,安徽的一个业余剧团也在该地演出,我们是专业剧团,又有文化部的“计划书”,当地的一个功能齐全的剧场由我们演出,业余剧团只好在一个破旧的小礼堂里凑合。这个礼堂又小又矮,座位全是用土砖、圆木搭成的,而且只能卖三百多张票。由于舞台太矮,台口不能挂横帘,四盏一百瓦的灯泡孤零零地吊在台口,非常难看。这次跨省演出,我们剧团是下了大本钱的,演出的全是在全国获奖、拍成电影,或者是专家说好并推荐演出的“优秀”剧目。业余剧团演出的仍然是《乌金记》、《秦香莲》等黄梅戏传统大戏。据我所知,这些传统戏都没有获过什么大奖……
我们剧团牌子硬,在历次汇演中,我们曾获过剧目、作曲、导演、演员许许多多奖项,宣传栏中,这些荣誉一二三四排列其中,赫然在目。
广告效应是巨大的,第一届“炮戏”我们演出的是刚刚获得全国大奖,又被搬上银幕的一出大戏。观众太多了,剧场门前人山人海,真正是一票难求。我爱管闲事,开演前,曾到业余剧团演出的小礼堂前看了一下,快开演了,只看到几个观众在售票窗口前买票……好景不长,我们剧团的第一场就打“哑”了。之后的第二场戏,第三场戏,观众是越来越少,大多观众全部涌到小礼堂,成了业余剧团的“忠实”观众。我又管闲事了,没事时,问当地的观众,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他们说,你们的戏没意思,好多地方看不懂,不像业余剧团演的戏,家长里短,戏里的内容我们都熟悉,觉得很亲切……那时,我也算是“老演员”了,观众的话我听懂了,能获大奖的剧目,大多是“立意好”,而这些“立意”又偏偏不能成“戏”……三十年过去了,现在大多的专业剧团很少外出演出了,他们的做法基本上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专业剧团里有不少获过各级大奖的演员,他们平时休假,一旦上级有汇演任务,他们就花大价钱请大编剧写剧本,请大导演排戏,从灯光到布景,从服装到化妆,跑北京到上海,花了财政下拨的一些钱财,把舞台、演员打扮得金灿灿的,用时几个月甚至一年排了一出戏,而这出戏,仅仅在大城市给专家演了几场,获了几个大奖就回来了。按理,专家说好的剧目(剧目获了大奖,演员获了大奖嘛),应该很有看头,更应该到市场里走一遍才是正理。然而,对于这些“优秀”剧目,观众却不买账,说不好看,有些观众说得很难听,这些戏,倒贴钱我都不看。于是,这个“优秀剧目”连同“优秀演员”只好就此打住,不再露面了。
如此同时,民营剧团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仅以怀宁县为例,这个县仅注册的民营黄梅戏剧团就有二百多家。经过多年演出,在观众心目中涌现出了王才根,胡节银等许许多多草台明星。这些草台明星常年演出“下里巴人”的剧目,到哪里都是搭台唱戏,几道大幕,几盏照明灯,道具、服装、布景一台拖拉机就可以拉来。就是这些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什”,却把小小的草台打闹得红红火火,把广大的观众逗得是如醉如痴。闹台的锣鼓敲起来了,刚吃过晚饭的大爷大妈来了,刚收工还没来得及吃饭的姑娘小伙子也来了。明明村里收了演出份子钱,打彩时,5元、10元、20元,甚至50元100元照往彩篮里丢。他们说,我们看的不是花里胡哨的灯光布景,这些东西电视电影里更好看,我们要看的是能逗人发笑,能惹人哭泣的“故事”和“表演”。久而久之,那些戏曲专家们说好并给大奖的“优秀剧目”是挤不进演出市场的,观众是不买账的。相反,那些从来没有获过奖的剧目却广受观众欢迎,这些剧目演了又演,最后成了几乎所有业余剧团的保留剧目,赚得钱数都数不过来。观众说,这些戏好,我们愿意花钱看这样“好看的戏”。
2006年,我采访黄梅戏老艺术家桂月娥时,说了这样的情况,桂老说,这不奇怪,说白了,黄梅戏起源于田间地头,从开始到现在,这个剧种没有“专家”,如果非要让它有专家的话,那么长期看戏的观众才是真正的专家。我也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这“东西”,有文化的人能唱戏,没文化的人也可以唱戏;有文化的人喜欢看戏,没文化的人也喜欢看戏。要说什么是“戏”,那就是,观众喜欢看的戏才是最好的“戏”。
我将桂老的话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之后请教一些研究戏曲的老师,我们总结了一下,桂老的意思是,戏曲(特别是黄梅戏),观众才是真正的专家。
新闻推荐
安庆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四村镇(乡)五家单位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本报讯 近日,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安庆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等四村镇(乡)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市国家税务局等...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