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一“立” 群众文化便“活”
□
张文涛
记者
王虎
他是周边村民眼中“最有文化的人”,他在怀宁县月山镇综合文化站一干就是三十年,他经历了文化站的数次变迁,他每一年都要为全镇策划、组织十几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他就是月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李心正。
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
看电视是村民最开心的事
2月27日一大早,记者赶到了怀宁县月山镇综合文化站。李心正正在和同事们整理着一堆书籍,这些涉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书将在当天送往全镇所有乡村。“别小看这些书,送到村民的手中,会给他们的农村生产带来不少帮助。”李心正笑着说。今年已经50岁的李心正,在该镇文化站干了整整30年。30年里,李心正经历了基层文化站的每一次变迁。
整理完书籍,李心正和同事们出发了,记者跟随前往。一路上,李心正和记者聊起了过往:“1982年我来到文化站,当时的文化站仅有五间平房。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阅览室,里面大概有十来种报刊。还有个乒乓球室和一个小会议室。”
李心正清楚地记得当时那间小会议室内,桌上摆着台20英寸彩色电视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还是“稀罕”物品,每天晚上打开电视机,附近上百户村民都会挤在一块收看节目。那个时候能够亲手开、关电视成了李心正最幸福的事。
“那时候农村里没什么文化活动,电视机也很少见,每天晚上到文化站看电视是乡亲们最开心的事儿。”回忆当年放电视的情景,李心正感慨万千:“我记得1984年除夕夜,文化站里挤进了几百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机不得不挪到了会议室外面去。”
经历数次变迁
如今的文化站“鸟枪换炮”
李心正回忆:1984年,月山公社文化站改为月山乡文化站。乡里花费“巨资”为文化站添置了录像放映机,李心正也成了全乡首位电影放映人员;1986年,文化站改为月山镇文化站,那一年,文化站开始举办一些单项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镇上的首届农民业余歌手比赛吸引了100多位村民的参加。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文化站改建需要临时过渡,文化站从五间小平房搬到了镇政府大院内的两间小房子内。”李心正说,“1993年,文化站又从镇政府大院内搬到了街道。1995年,所占街道的面积被银行扩建,文化站再一次搬回了镇政府大院内。”
频繁地搬迁文化站,李心正感觉文化站似乎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就觉得一下子冷清了好多。每天做事似乎都没了激情。”
1996年,该镇文化站在参加全省乡镇文化站评比中获得佳绩。当年,该镇将一块离镇政府不远的场地划拨给文化站。
“2004年又划拨土地3亩,作为文体活动中心扩建场地。2011年完成建筑面积为68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的维修改建,设置70平方米多功能厅,7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56平方米接待会议室,7间文体活动室,3间办公室。从当初的五间小平房发展到现在,群众们又有了更好的活动场所,我由衷地感觉到幸福。”李心正笑着说。
目前,该文化站占地面积达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822平方米。这在怀宁县首屈一指。
求娱求乐求知求富
乡镇文化站“大有可为”
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事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为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求娱、求乐、求知、求富的愿望,李心正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变迁中,为全镇村民策划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文体活动。这些文体活动的成功开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如今,文化站内的篮球场、棋牌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文化站大院晨、晚舞曲飞扬,每天来文化站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群众有数百人,成为月山镇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化站还与农林、科教等部门联合,实行“科”“文”并举,坚持每月刊出科技宣传栏,全镇建有固定文化科技宣传橱窗、墙报、文化长廊百余块,常换常新。农业、林业、企业管理、老年健身、普法教育等培训也开展得红红火火。文化站每年送阅农业科技图书到村到户几百册,图书室常年开放,部分农户在文化站的指导下,建起养猪、养鸡场、水产养殖场。同时还不定期组织书画、科普、交通安全图片在全镇巡回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新闻推荐
3月4日,市交警支队接全国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通报,潜山县供电公司、市九一六学校、怀宁县小市镇平坦村分别荣获"全国文明交通示范单位"、"全国文明交通示范学校"、"...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