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包子娃”铁心要卖包子机

大江晚报 2012-10-17 21:52 大字

孙加正(左一)正在和客户交谈

“没等到公司的录用通知,我就在附近租了房子。那时就已经下决心,不管怎么样都干定这一行了。”1988年出生的孙加正,在事业选择上,有着超越年龄的坚定。昔日父辈熬夜揉面的背影还没有从记忆中淡去,他就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机械销售经理了。

从小就和包子打交道

孙加正属龙,今年正好是本命年。小伙子的老家在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是全国有名的面点之乡。他自嘲是“包子娃”,在包子的香味和蒸笼的白气中长大。“这是镇上的主要收入来源。我的家人、亲戚、邻居,不是卖早点,就是卖笼具这样的上下游生意。”

在孙加正的印象中,家乡人祖祖辈辈都做这行,自己家的包子一卖也是20来年。“父母到全国各地,起早摸黑,赚辛苦钱。”每到暑假,小加正也会前往父母所在的城市,帮忙打工。起先是省内,宿松、无为,后来又去了江苏、上海、山东、广东。“那时一天做1000元的包子,要凌晨一两点就起床,彻夜地发面、上案揉面、调馅,再用煤蒸熟,等忙完,已经是清晨5点,一晚上就‘报销\’了。”孙加正甚至说,因为常年的忙碌,他感觉父亲比实际年龄老了10岁。

家中兄弟两人,哥哥接掌了家庭生意,弟弟孙加正则继续读书。高中毕业选专业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报考了数控专业,并被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我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机械代替人工是必由之路,任何一个产业想要长久发展、想要扩大规模,机械化是必不可少的。”

回头客一买就是六七台

读书之后,孙加正开始接触网络,时常上网查找机械知识。也就是那个时候,他知道了自动包子机,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毕业时,孙加正了解了很多厂家,但都失望而归。“有的生产设备很杂,不专业;有的包子机款式单一,更新慢。”最后,他来到了芜湖滨江4050早餐工程有限公司,主动向人力资源经理毛遂自荐。“当时想,做车间工人都没问题,只要能入行。”

孙加正的态度打动了公司,2010年他正式成为员工,跟着老业务员学习。“不仅要懂机械,也要懂面点。”孙加正说,只会讲不会做,客户是不接受的,能熟练运用机械做出香喷喷的包子,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以前是凭经验做面点,现在是系统的理论加实践培训,酵母是怎样作用的,泡打粉的原理是什么,都懂了。”先天的条件加上后天的刻苦,孙加正的进步很快。

不久,他就有了自己的客户,并带着机械去家乡推广。“一开始,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现场演示时,只要机器动起来,周围就会围着很多人看。”习惯了手工制作的江镇人对机械没有概念,更多的人还是持观望态度。渐渐地,有人购买了,运用了,把它的好处广而告之。尝到了甜头的人们成了回头客,有人一买就是六七台,孙加正的推销之路也越来越宽。很多客户都和他成了好朋友,“第一次来是买设备,第二次来就是看我,大家见面聊聊天”。

机械代替熟手,干净高效

记者看到,在公司的展示厅里,有着一代代的机械包子机,今年8月1日刚刚上市了第10代全自动包子机。孙加正还为记者演示了使用方法:将水和面粉倒入和面机,一次最少可和面12.5公斤,12分钟和匀。“相比手工和面,不仅节省气力而且干净,天热时不会有汗水掉入其中。”将和好的面和馅料分别填入包子机的两个口,设置好面馅比,按下电钮,机器发出轻微的轰隆声,开始工作。下面、填馅、成型,都由机器完成,只等白白胖胖的包子顺着履带送过来,上笼蒸熟即可。整个过程,十分快捷方便。

孙加正介绍说,机械的使用大大节约了成本。一个熟练的师傅每小时可做400只包子,但同样的时间里,全自动包子机可做1200—2400只包子。“如果少请一个工人,一年可以节约六七万元钱。也不用起早摸黑,5点多开始就行。”孙加正说,在上规模的包子店里,机械已经取代了手工。有时他上街买包子,发现是自家的机械,都会会心一笑。

本报特别报道组 程茜 张申尚 黄梅 王世宁 文 许诚 摄

□主人翁语

对我来说,销售业绩一年比一年好,市场竞争也一年比一年激烈。各种早点机械的普及是迟早的事,因为它们更高效更干净,代表了趋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好准备迎接机遇和挑战。

□记者点评

机械的高效快捷和标准化操作,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高楼的建设,小到早点铺的一只包子。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在芜湖,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企业,以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开发机械升级技术;也有许许多多如孙加正一般的企业人,推广着机械的应用。正因为有他们,生硬的机械也可以做出香软的包子。

新闻推荐

“最美大脚”传递爱心物资

将爱心人士为部队捐赠的生活用品送给更需要的人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