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父亲的遗愿

安庆晚报 2012-04-13 20:31 大字

[摘要]吴 牧

 

1998年2月2日,父亲临终前交给我一本老相册,并叮嘱我无论如何要帮他寻觅那帧老照片,放入相册,完成他最后的遗愿……

父亲所提及的那帧文物老照片的故事,他生前多次向我讲述过。这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记录着安庆铜锡工匠修复古文物的那段光彩的历史。照片所展现春秋时代楚国铜器,被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国宝",曾为祖国赢得过荣誉。父亲说这是他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事。

1918年,父亲出生于怀宁县一个世代耕作的农家,读了几年私塾后,由于家境贫寒,12岁经人介绍到安庆市墨子巷"同和兴"铜锡店学徒,三年满师后,跟随师兄丁栋仁继续学艺。他刻苦钻研技术,很快掌握了铜锡熔炼技艺,并对古代铜锡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苦心研究神龛、烛台、香炉、佛像,以及仙鹤、麒麟、狮、虎等艺术造型,每天晚上坚持正、草、隶、篆书法练习,对人物、山水、花鸟画也有尝试,同时学习仿古配色有关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功底。父亲心想,有朝一日,为国争光。

机会终于来了。1934年初,民国安徽省政府派员将寿县出土的一批残缺不全、破损严重的春秋时代鼎、尊、爵等珍贵文物提运到安庆,移交给省图书馆(馆址设在安庆谯楼后面)保管。不久,中央博物院了解到这批文物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特派考古专家进行鉴定。接着,指示省图书馆馆长陈东原招聘能工巧匠予以修复,准备从中挑选几件参加193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工艺。

通过省图书馆修复文物小组招标,"同和兴"铜锡店一举中标,父亲与师兄丁栋仁、杨再朝、程道尊等工匠进入省图书馆展开修复文物工作。他们按照招标方案确定的质量标准要求,文物缺什么,补什么;坏什么,修什么。关键是务必保持原来形状,连花纹、色彩都不能变,尽量达到天衣无缝,看不到丝毫破绽。

父亲与工匠们首先闯材料配方、木模雕刻、花纹仿效等难关,再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用了半年时间,将那些破损严重的古文物,一样样、一件件恢复原貌,使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后来,中央博物院派文物专家来到安庆,从修复的楚器文物中挑选4件,参加了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出,博得英国民众和各国人士的赞扬。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品图说"中,对此事有所记载。

父亲提及的老照片,就是中央博物院及省图书馆将参展的4件展品拍摄的照片,还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有关图集。只要获得其中一张,就能满足父亲的心愿了。

为了寻觅这帧老照片,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查找。几乎跑遍安庆城区所有的书店与旧书摊,仍难如愿。2011年11月的一天,我在龙狮桥附近一家旧书店书架上,无意中发现一本《百年历史,甲子辉煌———安庆市图书馆世纪剪影集》,从图册中发现一幅根据老照片复印的图片,上面注明:"1935年,安徽省立图书馆送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博览会参展的楚器,共4件"。此刻,我惊喜万分,立刻将图册购回,将这张老图片剪下,放进父亲的老相册中,终于完成了他老人家的遗愿。

新闻推荐

异地营运引纠纷 事发多月难解决

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之中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父亲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