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文典:以笔为刀 以拯吾民

江淮时报 2011-10-11 10:29 大字

求学革命中心安徽公学

刘文典字叔雅,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怀宁县。其父刘南田以经商为业,早早地便把刘文典送入教会学校读书,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刘文典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理念,同情国内的民主革命,且倾心于国学研究。

1904年3月21日,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在安徽芜湖问世,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灌输近代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的思想,并暗中鼓吹革命。恰此时,爱国民主教育家李光炯在长沙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因教员黄兴密谋起义事泄,举步维艰,于1904年底迁往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因无合适处求学,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刘文典,从《安徽俗话报》上读到了安徽公学招生的消息,满心欢喜,进入安徽公学读书。

刘文典在这样一个民主革命的新环境中,大开眼界,他的思想、激情被完全激活了。他对陈独秀很是崇敬,并从陈独秀那里接受了用西方哲学对照中国古籍的研究方法,这为其后来成为国学大师打下了基础。

1909年,在结束安徽公学的课程后,刘文典东渡扶桑,求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这所学校以“学问的独立”而闻名,陈独秀、李大钊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在这里,他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民主革命思想家章太炎,参加编辑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宣传爱国反清思想。同时学习军事,准备参加武力推翻清王朝的暴力革命。

编辑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

刘文典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功后,他由日本回到上海,进入革命党人创办的《民立报》做编辑和英文翻译工作。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返上海,《民立报》更成为革命党人重要喉舌。在《民立报》,刘文典经常以“刘天民”、“天民”等笔名,评点时事,纵论天下,豪情满怀。

中华革命党党部秘书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悬赏通缉孙中山及重要革命党人。无奈之下,刘文典只得再次赴日。并前去拜见了同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随后加入中华革命党,成了中华革命党党部秘书,直接服务于孙中山。其后三年,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如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在东京集会,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表示“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刘文典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积极奔走,多方联络同志。

《新青年》的健将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即《新青年》)问世。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唤起了远在日本的刘文典的激情。 11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三号问世,赫然出现了 “刘叔雅”的名字。这是刘文典首次亮相《青年杂志》。此时的刘文典抱定一个信念:要想让中国的青年人尽快走出愚昧,赶超民主,首要之事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外语,与西洋文化零距离接触。此后,《青年杂志》几乎期期都有刘文典的文章,“刘叔雅”的文章开始成为读者争相追捧的对象。

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中,刘文典也曾与这场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并肩战斗,但风波稍平后,刘文典又回到书斋之中。自1943年后,刘文典长期执教于云南大学。 1958年7月15日,刘文典病逝于云南昆明。

新闻推荐

怀宁县政协视察“农民文化乐园”

本报讯 近日,怀宁县政协副主席李荣翠、李安胜带领部分委员视察该县首个市级 “农民文化乐园”。视察组建议,农民文化乐园要不断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廉政文化、人口文化和乡土...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