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重在建立培养机制
[摘要]未一平
日前,安徽省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出炉,潜山县新增5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其中包括民间舞蹈“十二月花神”传承人韩可枝。(《安庆晚报》3月10日)
毫无疑问,韩可枝是位民间艺人,正是由于她的努力,才使得古典民间舞蹈“十二月花神”得以传承,并被列为省级非遗。某种程度上韩可枝作为非遗传承人,对“十二月花神”的保护有着更为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作为文化遗产,往往非遗的东西相对于实物遗存更难以保护。因为实物看得见摸得着,依照现有的技术,可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作适当补修与翻修。如位于四方城的老城墙、安庆一中的谯楼、太平寺街的中共怀宁县委旧址等,在城市的改造中,它们都依照原貌作过修缮,既保存了原有的风貌,又不失文物的特色。但非遗就不同,它们大多存在于民间的言传身教中,一旦某个传人故去,而生前又没有将其往下传授,它就有失传的危险。因此相对于实物遗存,非遗的保护困难也就相应地要多些,而从非遗的特点上考量,传承非遗的关键就在于民间艺人的培养上。少了民间艺人的培养,非遗就难以为继,久而久之那些曾熠熠生辉的文化,就会因艺人的逝去而凝结于历史的长河里。
就“十二月花神”来说,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可谓历史源远,清朝时因战乱也曾一度失传过,后经民间艺人汪亚英等搜集整理,才得以重新面世。在此不妨作一大胆设想,如果当初没有汪亚英等热爱民间艺术的艺人,那么这一表现劳动人民对美的热爱的“十二月花神”就有可能失传,即使到了韩可枝恐也难以为继。可见民间艺人在传承非遗上有着多么的重要!
现在“十二月花神”已被列为省级非遗,并已申报国家非遗,但就其保护上而言,它只是当代环境下一个良好的开始,并不是终极。在整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多元的当下,某些乡土文化正在面临着遗失与瓦解,这是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将这一宝贵的具有几百年历史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我想重在有培养民间艺人的机制。
“十二月花神”起源于乡土,具有“下泥巴人”特点,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孕育了它,往往那些来源于底层的文化,由于贴近生活,“下泥巴人”也最爱。因此结合当下形势,有关部门不妨将“十二月花神”纳入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经常性的演出。如果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那么艺人就成长于一次次的生动活泼的演出。有了演出的机会,就不怕培养不出艺术传人。我想如果有了民间与政府的这种良性互动机制,“十二月花神”一定会源远流长的,而推及开来,类似的这种互动机制也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出路。
新闻推荐
2011年3月22日,一注607万元双色球一等奖花落安庆市。在当晚的第2011032期中国福利彩票双色球开奖中,安庆市一彩民仅用8元钱,自选4注单式号码,其中一注号码喜中一等奖,奖金6071368...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