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秋塔影江月安庆中秋习俗文化速写·人物故事

安庆晚报 2010-09-22 00:28 大字

 

[人物故事之一]

80多岁的陈老:

解放前中秋清苦意味浓

□胡玉堂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可是,岁岁中秋各不相同。近日,今年80多岁的陈凡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安庆市市民昔日过中秋节的状况。

陈老出生于1927年,他的青少年是在解放前度过的。他说中秋节我国自古有之,其习俗为看节、赏月、吃月饼和品尝时令水果等内容,而解放前市民过中秋节更多注重的是形式,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过节,家家如此,只是贫富人家的丰简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当时过中秋节很是热闹。

陈老家庭经济状况在解放前处于一般水平,他们家的过节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祭月是富裕人家过中秋节的程序,中秋夜晚将香案设置在四合院内,供上月饼、时令水果等祭拜月神。而普通人家则没有这套繁文缛节,但在中秋节当日家中必须购有月饼、苹果等食品和水果,如此这般谓之应节,即全家人品尝了这些食品就是迎接了佳节之意。现在说这些内容,年轻人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自出生以来,过的都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解放前的市民生活则十分清苦,日常生活中很难见荤腥,因此,节日之际每户人家都要借此打份“牙祭”,以充实枯寂的肠胃,满足孩子们的奢望。

赏月是廉价的奢侈,每户人家都尽兴而为,因为这项活动无需经济投入,只要家人坐在明亮的月光之下,听长辈讲述节日的起因来历、嫦娥奔月等经典故事,身心无不舒爽。陈老说,儿时的中秋夜晚,他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祖辈们讲故事、说中秋,总是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睡梦中呈现出的都是仙境,自己和家人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其实,那时梦中的神仙般生活是无法和现在比拟的。解放初的生活理想,也只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现在的汽车、电脑等,都是寻常人家的物品了,生活在这样的年代此生足矣。

看节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尤其是准姑爷更不能掉以轻心。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差,简单的看节礼物也让人力不从心。家境好点的人家,大多备四份礼物让孩子去未来的岳父、岳母家看节,而家境差点的人家,只能备两份礼物让孩子去看节,就是这样都勉为其难。其实,看节的物品也就是月饼、红糖等点心,这些在当时都是奢侈品,因为一般的人家根本无法做到衣食无忧,哪有闲钱购买点心之类的东西呢?

陈老说,过去的人,就是水果也只能偶尔尝尝,别说点心了。虽然过去很多人家种有果树,但果实成熟后则不敢尽情享受,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成熟的果实为待人接物最好的物品,谁不将其珍藏着作为应酬之物?老年人之所以念念不忘过去的中秋节,并非过去的节日比现在有“味”,而是存在更多互动的亲情,家中果树的果子成熟了,自己舍不得吃,但一定会送给邻居、亲朋,这份情、这份义让人难以忘怀。

[人物故事之二]

70多岁的曹老:

解放初节日被淡化

 

胡玉堂

中秋是传统的农历佳节,与国庆节日期相近,我国解放不久呈现出了“厚此薄彼”的过节状况。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传统佳节又回到了应有的位置。对此,今年70多岁的曹来财先生颇有感触。近日,他向记者描述了解放初人们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

曹先生说,解放初我国政治运动不断,尤其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最为热烈,让人对传统的东西不寒而栗,那时,传统佳节被淡化,中秋节每次都悄无声息地度过,与平常之日并无差异。当时,我国正处于复苏状况,社会经济条件薄弱,市民过节也都从简,应节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开荤”之上,那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众多商品需要凭票供应,猪肉也不例外,平时,大多人家没有经济能力常常买肉,只有过节才能“开斋”买肉解馋。这也是很多人记住往日节日的缘由,因为在苦日子里吃上荤腥的东西特别有味,何况一年当中也没有几个节日。

赏月在那个年代被一度淡化,人们对一切美好东西的欣赏都不合时宜。中秋的夜晚人们也赏月,只是不再郑重其事,最多一家人围着一张小桌子坐在院子里,有条件的人家桌子上摆些水果和月饼,沐浴着月光聊天,其主题是聊天而绝非赏月,赏月这个词那时近于绝迹。曹先生说他20多岁时在485工厂上班,家在城西,因为上下班的路很远,所以每周回家一次,中秋节不是星期日也就不回家,在厂里也没有和其他工友一起过节的意识,思想里有的都是红色符号和对敌斗争。

[人物故事之三]

60多岁的吴老:

中秋塔影托江月

 

胡玉堂

城东迎江寺内的振风塔,濒临长江,位置显赫,古时是安庆标志性建筑,每年中秋之夜振风塔旁人声鼎沸。近日,今年60多岁的吴牧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知晓的情景。

吴先生说,振风塔周围有160个亮孔,昔日供点油灯之用,外糊油纸,任凭塔高风狂,灯火始终通明。相传,中秋节也是宝塔的节日,可利用水路通江的宝塔,每年中秋之夜都要到振风塔下向“塔王”朝拜,只是凡夫俗子无法知觉而已。据《怀宁县志》记载:“塔在迎江寺侧影入江,燃灯之夕,射彩如虹”。世人冠此为“塔影横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的一处著名景点。因此,中秋月下观塔影的习俗在安庆市一直流传至今。

居住在振风塔附近的老安庆人,中秋之夜都会扶老携幼到江边赏月、观赏塔影横江之奇观。当中秋明月高悬天空,明晃晃的月亮映照着振风塔,江水中倒映出矗立的塔影,塔影的身上像撒着一层亮晶晶的碎银一般,在江中随波逐流,塔影衬托着江月,隐约间能看到月宫中嫦娥拂袖翩翩起舞的身姿,景象变幻多姿,似置身于蓬莱仙境,充满着无尽的神话色彩,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当晚,赏月者并不仅仅赏月,有的人举起相机,摄下这迷人的月景,有的人租用渔船,三五成群地将其划至江中,借着皎洁的月光一边观赏塔影,一边弹奏琵琶、月琴,或吹响笛箫,或吟诗诵词,激发思古之幽情,予以助兴;还有人把酒当歌,畅述内心的喜悦。

当然,渔民们也不会闲着,他们也会举杯邀明月,在船头上摆放几个碟子,放上月饼、鲜果、鸡冠花等祭月。渔民们拜月的方式较为简洁,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先拜月再吃月饼后赏月,把船儿划到江中,遥望夜空明月,如圆圆的银盘,散发着皎洁的光芒,会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团圆、和谐,一家老小谈笑风生,洋溢出了欢乐的氛围。

清末,安庆的中秋月饼大战十分激烈。吴先生说,那时中秋之前,广州、苏州等地的月饼像潮水一般涌向安庆,本地商家全力应对,推出彩色商标,更新商品包装,大肆张贴广告,陈设超大月饼招揽顾客。在月饼上用奶油点缀嫦娥奔月图案、书写名人诗词,以提高月饼档次,激发人们对亲人的思念,营造月圆家圆人团圆的气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商家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竞争,更重要的是那时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普通市民购买一斤月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们在发挥引导作用。

吴先生说他少年之时,叔父已经过世,有年中秋节前,父亲让其送一斤月饼给农村的婶娘,婶娘接到月饼后泪流满面。现在他分析认为,婶娘接到月饼后之所以哭泣,有两个因素,一是当时温饱还没有解决,月饼为稀罕之物,婶娘接到月饼甚为动情;二是婶娘认为丈夫已经去世,夫家之人在中秋佳节之前给其送月饼,是没有忘记她这个未亡之人,夫家的亲情让她动容。

现代人的过节方式:

高科技让节日更多彩

□胡玉堂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进入了寻常人家,国家对传统佳节也予以重视,中秋节当晚,很多频道都播放中秋晚会节目,对于更多的市民来说,看电视比赏月更为重要,因为赏月过于呆板,欣赏的时间长了便有些乏味,而看电视则其乐无穷,几十个频道任由选择,天南地北之事尽收眼底,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回过头来说,不郑重其事地赏月,并不代表不过中秋节,只是现在的过节方式多样化了,国家将中秋节设定为法定假日,让广大群众有足够的时间休闲、娱乐。曹先生认为,近年来安庆市的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菱湖风景区的景色更加迷人,中秋夜,家人集体到东大湖、西小湖放逐孔明灯,寄托希冀。小伙子、姑娘坐在电脑前,千里之外互诉爱慕之情,在电脑上设置明月、鲜花,并打开视频,遥远的人儿就在眼前,这种过节方式是古人无法想象的,是现代社会进步的结果。

记者手记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自古以来,在外打拼的人都要回家过中秋节,这是应节的最好方式,因为过去交通、通讯多有不便,只有当面交流才能了解相互的情况。在外打拼的人通过大半年的奋斗,定当有所收获,家中的妻儿父母也在期盼着在外的亲人早日回来。现在也不例外,每个家庭都牵挂着在外工作的亲人。有条件的人,回家吧!陪父母说说话,带儿女赏赏月,使家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条件不允许,一定要打个电话回家,给家人报个平安,祝家人节日愉快,同时,将自己工作、生活情况向家人进行汇报,让他们得以心安。

现在的生活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人们期盼的是平安。中秋月,平安夜,让我们携手共祝世事平安,万事如意,未来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胡玉堂

新闻推荐

上游投毒 下游捞鱼

嫌疑人中已有6人落网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