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来生活更美好
□阮胜明
因为要完成一篇扶贫先锋故事的采写,在市委宣传部同志带领下,我来到了贫困村枞阳县白梅乡东山村。这个贫困村位于著名的风景区白云岩山脚下。当时,我采写的对象是一名叫吴战友的中年汉子,在扶贫干部和村里的帮助下,他通过“奋斗”实现了脱贫出列目标。记得在采写时,我无意中听说市委宣传部想把铜陵白姜引种到东山村,以加快东山村从贫困村出列的步伐。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事还真给办成了。此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村民卖姜大把大把地数票子场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生姜品质怎样?”“亩产值多少?”……我急迫地敲出一连串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也令我感到非常欣喜。朋友说通过跟铜陵生姜比对,他觉得东山村的生姜更好吃。他说具体产量不大清楚,他家腌的姜是在东山村地里拔的,价格每斤10元。这样看来,在东山村引进铜陵白姜种植,这条路子无疑走对了。
我在一所乡镇中学工作,这里是铜陵白姜的主要产区,也是铜陵白姜加工销售主要片区。每年中秋节前后,铜陵白姜喜获丰收。这里老百姓种姜积极性非常高,几乎家家都种姜、制姜。由于土质适宜,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姜农的辛勤“伺候”,生姜品质好,产量高。一亩地卖到3万块,也是常有的事。姜农靠种植和加工铜陵白姜发了家致了富,不仅住上了连城里都羡慕的小洋楼,而且家家有存款,给儿子女儿在城里买套房付个首付,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在中华白姜文化园,一位古人右手执着农具,左手握着铜陵白姜,单膝跪地,颇有鸿蒙之初、天工开物的气象,这就是屹立在位于铜陵市天门镇境内的中华白姜文化园内的铜陵白姜始祖炎帝的雕像。雕像的基座上还有石刻铜陵白姜颂文。脍炙人口的铜陵白姜颂文,蕴含了铜陵白姜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部在铜陵这片沃土上白姜种植的农耕文化史诗。铜陵白姜,肉质脆嫩、汁多渣少,品质上乘,居中华“四小姜”之首。应该说,只有在安徽铜陵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再加上千年传承的种植技艺,包括姜阁育种、高陇栽培、搭棚遮荫,才能孕育出品质一流的铜陵白姜。
每年清明正是铜陵白姜姜种出阁的时节,相传古时姜阁开门要举行开门仪式,姜农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男女青年唱着“开门歌”,祈求当年生姜丰收。笔者有幸应邀参加过铜陵白姜下阁活动仪式,活动现场,姜农和身着汉服的礼仪人员祭拜白姜始祖,颂读白姜颂文。祭祖仪式后,姜农们一同来到姜阁,启阁、下阁、出阁、打姜份、下姜田,依次完成白姜下阁的全部仪式。
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收姜正当时”。秋分时节,随着铜陵白姜的陆续成熟,铜陵白姜主产地天门镇天门村一带的姜地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城里人,甚至五湖四海的人都慕名而来选购上等铜陵白姜,道路两旁的卖姜人,构成了一幅现世的“清明上河图”。
“姜”来生活更美好,此次铜陵白姜在市委宣传部这个“媒婆”的牵线搭桥撮合下,成功出嫁枞阳县白梅乡东山村。如今,作为一村一品,铜陵白姜不仅成了东山村脱贫重点项目支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生姜种植,村民们自觉找回了当年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以及新时代农民应该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人勤地高产,致富有奔头。村民吴四一今年种了两亩地生姜,由于田间管理到位,加上有技术人员的热情指导服务,亩产3000多斤。销路也不用愁,先自产自销,卖不完的由一家电商网上直销,再有剩余,对口援助的生姜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兜底包销。吴四一,两亩地收入6万余元,彻底摆脱了贫困,从此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我们有理由相信,从今往后,铜陵白姜定会在东山这片沃土上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成为东山村成功脱贫名副其实的脱贫姜致富姜。
新闻推荐
严格对照验收标准 整改到位按时销号 胡启生实地督导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
本报讯(记者刘洋)8月21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启生前往枞阳县实地督导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