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鸟归林种瓜蒌 荒地结出“致富果”

铜都晨刊 2020-06-25 08:25 大字

劳作间隙,陆真银和乡亲们在田间共话家常。

陆真银在种植基地查看瓜蒌长势。

■ 本报记者 方盼亮 文/图

仲夏时节,枞阳县钱铺镇钱铺村何山家庭农场的瓜蒌种植基地里绿意葱茏,满眼的瓜蒌藤蔓交结缠绕,青翠饱满的果实挂满支架,农场主陆真银正带着十几名工人在田间锄草整枝。额头上挂满汗珠的陆真银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看这瓜蒌长得多好,今年一定会是个丰收年!”

年少外出闯荡深夜感念家乡

今年44岁的陆真银是钱铺村村民,1993年初中刚毕业就跟着其哥哥到外地当了一名油漆工。“当时农村正兴外出打工潮,家里经济条件又不好,就想趁着年轻出去闯荡闯荡。”只是与大部分打工者涌入城市不同,陆真银当时去的是苏州农村,盖的都是木制房,门窗箱柜都要漆油漆。“做工都是自己找,看到谁家盖了新房,就自己上门问要不要油漆工,接到活,一天的工资有5块钱。”陆真银说,当时的大米一斤只要七八角,这样的工资让刚出校门的他觉得很满意,浑身都是干劲,即便整天起早贪黑,但他从来不觉得累。

油漆工当了两年,陆真银渐渐觉得在外打工并不是长久之计。“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当时彩电、冰箱等电器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他便辞了油漆工的工作跟着在安庆的舅舅学修电器。只是随着电器的快速更新换代,陆真银刚学的维修技术还没来得及好好付诸实践,就已不再适用。

“要想继续干这行,就得一门心思去钻研,去学习,可是当时年少气盛爱折腾,静不下心,就没继续学,一个人跑到上海,重操旧业干起了油漆工。”与当初跟在哥哥后面干不同,这次陆真银是自己一个人,当了“包工头”,承包项目后发包给别人做。凭着活络的头脑和一股子闯劲,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只是每当夜深人静,卸下一身疲惫之后,陆真银总会默默地朝着家乡的方向呆坐很久,心里空落落的。

外面的城市再大,景色再好,可终究不是自己的家。在经历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和疯狂的思乡煎熬后,陆真银决定回乡发展。

当时在枞阳和周边的乡村,人们大多是打井饮水。陆真银想起之前在外地看到的一种塑胶水塔,支在高处,通过水泵打水储存,接根水管,就相当于是自来水,这让他有了创业的方向——办水塔厂,生产水塔,向本地和周边地区供应。

钟情土地再创业 致富不忘帮乡邻

回乡后的陆真银终于安下心来,一门心思扑在水塔厂上,一步一步在家乡站稳了脚跟。他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土地大片抛荒。“自小就生活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民的根,看着那么多荒废的土地,觉得十分可惜,总想着怎么把它们利用起来。”带着这样的想法,陆真银在到周边送水塔时就特别留意。2014年,当他在安庆潜山发现当地大量种植瓜蒌,而且有着很好的市场时,他便有了主意。

“当时跟潜山的一位瓜蒌种植企业谈下合作,由他们提供瓜蒌种苗和种植技术,我和村里一位搞养殖的伙伴左钱飞一起流转了80亩土地,成立了何山家庭农场。”陆真银说,左钱飞原本一直在做生猪养殖,还建有一个处理猪粪便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虽然是很好的绿色肥料,却因没有可用之地而白白浪费。种植瓜蒌后,不仅节省了肥料费用,瓜蒌的产量和品质也都得到了提高。

瓜蒌一次种植可以采收5年,籽粒可以加工成瓜子,皮和根都可以入药,而且种植技术也相对简单,并且有合作企业提供保障支持,瓜蒌的效益一向较好。“种植的第一年亩产大约是50斤,第二年就达到了100斤,销量不愁,收入可观,种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陆真银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的逐渐打开,他们在2018年给生产的瓜蒌籽申请了一个品牌“呵噻”,并在钱铺街道上专门开了一家专营店。目前,农场的瓜蒌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00亩,亩产基本能稳定在150斤到200斤。去年的产量虽然受持续干旱影响下降不少,但销售额也达到了50余万元。

今年4月,陆真银和左钱飞还在何山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共同成立了一家农超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用于瓜蒌等农产品的深加工,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更多的当地居民就业。陆真银告诉记者,瓜蒌采摘时节,用工最高峰需要100多人,每人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村里的60多户贫困户有一半都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活计,其中还有3名贫困户在这里长期务工。

“只要肯干实干,农业大有可为!”陆真银说,目前农场靠着优良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一些市场,他正在积极筹备网店运营,为瓜蒌插上网络的翅膀,让“呵噻”品牌在全国各地打响。

新闻推荐

“四个更高”助推交通先行 市交通运输局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市交通运输局紧盯全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张图”,全力以赴抢抓交通“窗口期”、启动交通建设新...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