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士们和我们 想的不一样 探访市业余体校举重训练馆

铜都晨刊 2019-08-09 09:52 大字

举重是一项技术与力量结合的运动,练举重是毅力和意志的自我挑战。

市业余体校举重训练馆设施较为简陋,小运动员在训练间隙休息。

市业余体校举重训练馆里的杠铃架满是“沧桑”,每一道磨痕都是一个故事。

举重运动员心中都有“为国争光”的梦想。

练举重的小伙个个身材匀称、肌肉健硕。

每一位“苗子”都是从零开始。

■ 朱成林/文 周峰/图

说起举重,你会想到什么?是壮壮的女汉子咬着牙抓着杠铃的场面,还是矮胖的选手蹲在杠铃前活动手指做准备?这些可能是我们对举重运动员固有印象,真实的举重运动员到底什么样?日前,记者走进市业余体校举重训练馆,一探究竟。

下蹲、抓杠、提起、托肩、弓腿、挺举……一个动作,周而复始。临近中午,举重训练馆内温度超过了38摄氏度,队员们挥汗如雨,杠铃和地垫的碰撞发出沉闷的“砰砰砰”的声音,一声声呐喊,一次次将杠铃举过头顶,教练则在一旁不时对队员们的训练动作进行指导。

15岁的郑心砚和16岁的郑海军来自淮南,两个小伙子个头都在1.75米以上,没有传统“大力士”的粗腰,相反身材匀称、肌肉健硕,有着清秀帅气的外表,当然稚嫩的双手早已长满老茧。只见他们屈腿预蹲,深吸一口气,然后伸膝带动起臀与升肩,沿着垂直的方向提起杠铃,杠铃举过头顶时,脸憋得通红,一根根肋骨清晰可见。

曾经培育出全国举重冠军汤飞的市业余体校举重教练员徐智虎介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对举重项目的误解,举重是一项技术与力量结合的运动,同样需要灵活的脑袋瓜子。举重教练组目前有5个人,根据每名队员的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中的量和强度。业余体校虽带“业余”二字,但在专业性比赛中,却一点不含糊。铜陵市举重项目连续24年位居省内团体第一,近4年来,体校共向省队输送了60多名优秀体育苗子,获得全国冠军3人次,亚军6人次,季军5人次。

荣誉的背后,也有隐忧。徐智虎告诉记者,目前队伍在萎缩,举重后备力量青黄不接。

生源问题是困扰训练的一大难题。和游泳、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家长普遍支持相比,作为小众运动项目的举重总是让家长有诸多顾虑,给市业余体校在选才上带来困难。徐智虎介绍,以前选苗子是基层学校自己送上门,现在是我们主动下去招募,主要是挑爆发力强、协调性好的学生,苗子一般多是12、13岁,过了这个年龄段再培养就难了。选定后,和家长一谈谈,十有八九是碰壁,“很多孩子自己愿意练,家长却舍不得,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干吗吃这个苦,我们就眼睁睁看着好苗子浪费了,挺可惜的。”徐智虎说,枞阳县儿童多,其中好苗子肯定有,可下去转了一圈后,没有一个人愿意来。

担心练举重影响身高也成为一些家长的顾虑。市业余体校由运动员转教练员的马中纠正道,说举重影响身高是一种误解,大家在电视上所看到的举重冠军个子都不高,其实是级别问题,比如男子55公斤级别,这个体重的运动员如果是瘦高个,那在力量方面就很吃亏。“练习举重不仅不影响身高,而且对身高增长有一定益处,还可以让肌肉变得更结实,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心智。”

另外,培育周期长、就业前景不明朗、相关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制约因素。在训队员多是农村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差,伙食差营养跟不上;举重队员一般要练习5至8年,不太可能马上就出成绩,练到最后,走到塔尖的仅是少数。

如何让举重这一铜陵传统优势项目长盛不衰?消除社会偏见、拓宽选材面、加大训练保障是当务之急。

新闻推荐

城市生活垃圾陡增 环卫部门奋力“中转”

8月1日,市育才路垃圾转运站里,环卫工人在往垃圾车上清运中转垃圾。据市环卫处负责人介绍,入夏以来,全市垃圾产生量陡增,截止到...

枞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枞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