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庆建城史特稿(十)古城年轮:马光祖迁府筑宜城

安庆日报 2017-07-03 12:25 大字

在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那段日子里,屡屡遭受外侮的南宋,却顽强地坚守了下来——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大汗窝阔台所寄予厚望的、十分有望接替汗位的阔出,在攻宋中战死;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更了不得了,新一代蒙古大汗蒙哥,也战死在钓鱼城。

这两次事件,造成了蒙古内部因权力斗争而放松了南侵,这给南宋提供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南宋朝廷当然也认识到,这正是修筑城防的好时机。

因此,在1236年阔出死后,1237年杨义筑宜城。

那么,蒙哥死后,南宋在安庆会有所动作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次建城成功了!

“蒙哥在攻宋战役中去世,蒙军回撤,蒙、宋两国战事缓解,南宋边防重镇安庆府得以安宁。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向宋理宗赵昀建议,再次在古皖口‘宜城\’故址附近(今安庆市城区,皖口故城东)扩筑新安庆府城。”安庆市历史名城保护研究中心首席代表查健介绍说,宋罗公升《安庆府》有记:“‘古舒州,今城贾似道还朝改筑也\’。金城图上各论功,弹压江流势自雄。但使老熊当道左,宁愁游骑入回中。幕间客解称杨子,席上伶谁赋皖公。禾黍渐多青燐歇,郡人犹忆降元戎。”

说起这段建城史,必须要提到一个头衔特别多的官员——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加焕章阁、寻加宝章阁学士——马光祖。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至景定元年(1260年),马光祖多次视察“宜城”故址。

“1260年,安庆府再次迁移皖口“宜城”故址。”查健说,这在明天顺六年周翔修、张湜修纂的《直隶安庆郡志》有明确记载:“理宗景定元年徙盛唐湾宜城渡,乃今之郡治也。”“旧志云:宋景定壬戌,郭安抚与太守洪专奏,以城迁于盛唐湾宜城渡。”

1261年,马光祖勘察设计,确定修筑新安庆府城址,安抚使郭公与安庆知府洪公筹备筑城材料。

1262年,安抚使郭公与安庆知府洪公上奏朝廷,恢复修筑停工的皖口“宜城”,作为新安庆府城。

南宋景定年间周應合编撰《建康志》,在《卷三十八·武卫志》上这样记载马光祖修筑新安庆府城:“马光祖筑宜城以固上流。宜城者,雁汊对岸一要害处,吴魏相拒时,尝设疑城於此。其后方言讹疑為宜,字义宜善於疑,故袭称宜城。……自旧安庆府荒榛之后,寓治杨柴洲上,鸿雁飞呜,无城郭可恃。……制臣马光祖往还江上,尝舣舟而视其地,语客曰:舊日杨义所筑城基址。……审其形势察其利害,果不可以不城。……入告於上,诏光祖城之速其成,縻緡钱一千餘万,米十万餘石。筑城周十有三里,高二丈八尺,趾高七尺,顶半之,城门凡七,上皆为楼,羊马墙一千二百六十二丈,豪长一千四百三十五丈。而与江湖,接虓将精兵坚甲利器戍守其中,遂為江上一巨屏。有诏奖谕进光祖光禄大夫,任其事者,自郡守而下赏有差。”

“由此可见,南宋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安庆府治正式移驻‘宜城\’,景定二年辛酉(1261年)三月开始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城\’,景定三年壬戌(1262年)新‘安庆府城\’主体复筑完工。”查健说,直到南宋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前后约四年新“安庆府城”建成。

筑城周十有三里,高二丈八尺,广七尺,顶半之。正观、万观、盛唐、康济、集贤、黄华、枞阳,城门七座,上皆为楼。羊马墙一千二百六十二丈,壕长一千四百三十五丈。安庆府城城垣主体建成。

南宋朝廷对新安庆府城寄予厚望——扼守长江咽喉,阻挡蒙古军队顺江而下,攻占富庶的江浙,尤其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

这段历史,在元朝由脱脱、阿鲁图修撰的《宋史·本纪第四十五·理宗五》也有记载:“二年春正月癸亥朔,诏:‘监司率半岁具劾去赃吏之数来上,视多寡为殿最,行赏罚。守臣助监司所不及,以一岁为殿最,定赏罚。本路、州无所劾,而台谏论列,则监司守臣皆以殿定罚。有治状廉声者,摭实以闻。\’乙丑,城安庆。诏马光祖进二秩。”

然而,城不过是砖石,对于朝政糜烂腐败的南宋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安庆府城以及一系列城防的修筑,并没有阻挡住“元人写《宋史》”的急迫——就在安庆府城建成后不久,也就是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其后的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1279年,宋末帝赵昺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殉国,南宋灭亡。

砖石和人民,不会随着朝代更替而彻底消亡。始于大宋的安庆府城,在新的朝代,又会有怎样的建城故事呢……

新闻推荐

“微”服务干出枞阳光伏“加速度”

本报讯(韩流王萍记者殷熹)“我们毕山村的光伏电站去年12月份建成投运,今年上半年发电量58407千瓦时,结算电费共计57238元,光伏发电,给贫困村带来了希望,村里的贫困户也有了‘阳光收入\’,这是我们全村人...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