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通记(上)

铜陵日报 2017-06-10 16:03 大字

(上接A1版)

大通,古名澜溪,现为铜陵市西南郊区镇。其位置正对长江东流向北的转折之处,青通河在此流入长江。西北与枞阳隔江相望,南以青通河与贵池、青阳交界,距佛教名山九华山九十公里。大通水路四通八达,江心有和悦洲控制江涛,江岸有羊山矶抵御风浪,最宜舟楫往来停泊。

从大通的码头坐渡船西去,十分钟即抵对岸的和悦洲。和悦洲系长江中的沙洲,呈南北向,因江水大转弯流速变缓,泥沙淤积而成。靠大通一侧的水道相对较窄,谓之鹊江。唐孟浩然“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诗句中的杨叶洲,就是现在的和悦洲,因其形状像杨柳叶子。沙洲因水流而变,经岁月的荡涤,不停地改变形状,正如唐代顾况《短歌行》所言,“岸上沙,昔为江水今人家”。明代以后,杨叶洲改称荷叶洲,大约是沙洲的形状变得像荷叶了。由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有两种说法,都与清朝水师提督、湘军首领彭玉麟有关。一说是因洲上人为土地、为生意争讼不断,彭氏将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寓意“生意人应和颜悦色,方可生意兴隆”;一说是彭氏到此操练水师,认为荷叶岁有枯荣,因讳其意而谐其音,改名“和悦”。

和悦洲与大通隔鹊江相望,相伴而生,一荣俱荣。繁盛时期,大通的精华,尽在和悦洲上。

据考证,西汉时期大通被称为“梅根冶”,唐代在河口设水路驿站,名大通驿。至宋时,大通商旅兴盛,“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动已具规模,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留有“渔罾最碍船”、“鱼蟹不论钱”的描述。明代洪武初年,大通设有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机构。

大通的繁荣主要得益于盐业,而这与曾国藩、李鸿章密不可分。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清政府为统购食盐,在大通设立盐务管理机构─楚西掣验局,负责管理长江下游开往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各省的盐船,过境盐船凭票纳税,每票徵税银二十八两。每月经大通港进出口食盐达十万担以上,被朝廷赞为“长江食盐集散地”。一八六五年,曾国藩将楚西掣验局更名为盐务招商局,并在和悦洲大关口建造官衙,专理大通的招商、验照、抽秤、收厘等事务。李鸿章接管大清盐务后,将大通盐务招商局改为大通盐务督销总局,在和悦洲设有皖岸督销分局,另一分局设在芜湖。

至晚清,和悦洲上人烟辐辏,颇具城镇规模。彭玉麟在此练兵筹饷,在洲上设大通参将衙,驻参将(正三品武官)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在此期间,和悦洲上建成三条用麻石条铺成的街道,分别是头街、二街、三街,直通江滨。由于洲上茅屋毗连,火灾不断,彭氏将三条街上的十条巷弄均以三点水偏旁的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十字命名,意在以水克火,消灾祈福。后建的三条巷弄亦援例命名为河、洛、沧。和悦洲的头街临江,主要以商铺店面为主,二街、三街主要是办公、文化教育及居民生活区。“三街十三巷”由此而闻名,形成密集街市建筑群,助力大通及和悦洲逐渐成为安徽著名的米市、鱼市和盐市。

当地人很自豪地说:“很多人不知道,《中英烟台条约》中就提到过我们大通呢。”

这让多少了解一点中国近代史的我,愈加惶恐。查一八七六年九月十三日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在“第三端通商事务”第一款中,果然有此一段:

“……至沿江安徽之大通、安庆,江西之湖口,湖广之武穴、陆溪口、沙市等处均系内地处所,并非通商口岸,按长江统共章程,应不准洋商私自起下货物,今议通融办法,轮船准暂停泊,上下客商货物,皆用民船起卸,仍照内地定章办理。除洋货半税单照章查验免厘,其有报单之土货,只准上船,不准卸卖外,其馀应完税厘,由地方官自行一律妥办。外国商民不准在该处居住,开设行栈。”

能够被当年的西方列强觊觎,可见大通为繁盛商埠,所言不虚。只不过大通被写进《中英烟台条约》,并不是作为通常意义上的通商口岸,只是作为“寄航港”而已。

大通及和悦洲的繁华发端于清乾嘉之际的盐务,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悦洲设有大小江轮码头,江面江轮来往穿梭,运送旅客和货物,大轮上达武汉、下抵上海,小轮上至安庆、下通芜湖。弹丸之地的和悦洲,是皖南山区农副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集散地,又是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汇聚八方来客,广纳四海财富。至一九三○年,和悦洲已拥有多家码头、银楼及十多家正规旅社、七家澡堂、两家戏园,还有火力发电厂、学校、报馆、教会、寺庙等。“三教九流”亦纷至沓来,赌场、烟馆、妓院等随之应需而生。市面商店密布,房屋鳞次栉比,行人络绎不绝,经济、文化异常活跃;入夜后,更是一座灯火辉煌、灯红酒绿的“不夜城”———两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达十万人,人口密度比现在香港岛的密度还高———被誉为“小上海”,可谓名副其实。

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近代以来,有“东方巴黎”之称。那个时候,国内稍微繁华一点儿的商埠,都以被冠之“小上海”为荣。

既然是“小上海”,被称为“花花世界”,有那么多生意可做,又有那么多诱人的都市风情和景致,令人神往和受用,是一定的。

可为何突然冒出“十不捨”呢?

新闻推荐

高考首日 难忘瞬间暖人心

6月7日上午,铜陵市一中考点,考生步入考场。本报记者储著传摄本报讯(记者姜蕊高颉伟)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今朝高考时。6月7日上午,2017年全国高考大幕正式开启,全市15222名考生迎来首场考试。当...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大通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