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池州一银行职员创作长篇推广桐城派文化40万余字,用质朴的语言、诙谐的语调,刻画了一位深受桐城派文化影响的清正文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池州日报 2017-06-05 04:00 大字

记者 丁乐 文/图

工作时是天天与钱打交道的银行职员,下班回到家却埋头一心写小说。在他工作的银行里,同事眼中的他热爱文学、爱好写作,他潜心研究桐城派末期文化二十余年,做了近十万字的笔记。这就是在中国银行池州分行工作二十余年的方平,自2014年退居二线部门后,工作之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写了一部40万余字的长篇小说《啸乡劫余录》,用质朴的语言、诙谐的语调,刻画了一位深受桐城派文化影响的清正文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方平祖籍安徽枞阳,自小深受祖父祖母的熏陶,尤其热爱古文诗词,1987年毕业于浮山中学,考入上海一所大学学习国际金融专业,1991年分配工作来到池州,在银行一干就是二十年。在这期间,方平都在一线业务部门任职,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仍未放下热爱文学的心,有空就看看书、写写文章。他将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本行业务发展、宏观形势分析等付诸文字,先后在《金融纵横》、《金融日报》、《上海金融》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金融论文。

2014年,方平调到二线部门负责不良资产清收工作。“没有以前那么忙碌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作,我就想着能否重新拾起对桐城派文化的研究。”方平告诉记者。

在方平的微博里,他解释了为什么要写《啸乡劫余录》这本书。“安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文化传统,推广、传承要从安徽的特色文化做起,我酝酿了两三年的时间,希望突破对安徽桐城派文化研究的现状。”方平表示,“以往的桐城派研究侧重于文论方面,以文论文居多。我希望从侧重于单一的文论研究向全面研究转变,将桐城派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方面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以便准确评价桐城派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探寻桐城派的发展脉络。”

在方平看来,以往研究桐城派,关注点都集中在方苞、姚鼐、刘大櫆及中后期一些大家身上,对其他众多作家很少问津。而那些散居各地的作家,他们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虽不显赫,但其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时弊,讴歌人生,关注民生等方面很有史料价值,因此,研究桐城派,要把这些作家的作品和著述纳入研究范畴。

理清了思路,方平行动了起来。2015年7月份开始动笔,因为常年的积累、钻研,他写起来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当然我也经历过思路短暂枯竭的时候,删删改改,2016年端午假期前一天,整部小说手稿终于完工了。”方平说道。

方平欣喜,却有些忐忑,不知道读者喜不喜欢他写的小说。于是,他开通微博,将自己的小说一章一章地连载在博客上,没想到,很多网友给他点赞。“有一次我有事耽搁了没能按时连载,有位网友还发来消息问我怎么了,催我赶紧连载。”方平告诉记者,在小说连载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好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为这本小说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并鼓励、支持他出版此书。

于是,方平联系出版社咨询出版一事,很顺利地,今年3月份,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如果读者能够认可我的小说,我还想继续写下去。”方平说道。

新闻推荐

做小工起步学泥瓦匠技术

杨世远老家枞阳,今年44岁的他是家中的小儿子。小学刚毕业,杨世远就留在家里帮忙做农活。随着年龄增长,家里的长辈寻思着让他学门手艺。于是,在同村亲戚的介绍下,他拜了一位老师傅学习泥瓦匠手艺,在农村...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