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到底是个什么山

安徽商报 2015-04-09 04:59 大字

○怪地名称:山、拔毛山、乌金渡○方位:枞阳县南、中部○地名出处:史料○奇怪指数:★★★★○讲述人:谢思球(枞阳县人,青年

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先来说说这个奇怪的“ (音同藕)山”。 山位于枞阳南部,长江之滨,海拔254米,为大型优质石灰岩矿山,总储量约七亿吨。关于这个“ ”字,闹过的笑话就太多了。它是一个独特的生僻字,有人读作“函”字,有人读作“山”字,有人读作“了”字。有人干脆戏言道:这是什么了山?闻者无不哈哈大笑。这个汉字,使用广泛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要到《康熙字典》中才能查到。可是,除了专业的汉语研究者,普通读者是很少拥有《康熙字典》这样的工具书的。而且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 ”字带来的不便越来越多。普通字典中查不到,各种输入法输不出来,互联网上不显示。网络上在不得不提到“山”时,大多写成“藕山”、“函山”、“山山”或者“ou山”。枞阳县的官方网站就采用了最后一种拼音的方式。而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严重影响了对外交流,那种尴尬可想而知。

说到“ 山”之名,当然是有来历的。“ 山”和老桐城文化世家阮氏密不可分。在唐朝以前,山名叫莲花峰、断腰山。唐咸通年间,以莲花峰为据点,这里活跃着一股江匪。懿宗皇帝派阮况(京都长安人)率兵前来剿匪。匪兵占据险要地势,阮况久攻不克。后来,他设计纵火焚山,大获全胜,剿灭了这股江匪。朝廷以阮况镇匪有功,封为镇江南大将军,镇守莲花峰。阮况由此人称阮枞(镇)江。他见此处大江如练,山川秀美,遂迁家人于山麓定居,他自己自然成为老桐城阮氏一世祖。阮况墓位于 山南麓,墓前有碑,上书“唐镇江南大将军枞江阮公之墓”十三个大字。后来,阮氏族人修谱时,认为阮况将军之名,应当与山并举,于是决定重新给这座山命名。族人认为,山中之匪已了,遂在“凵”中加上“了”字,这就形成了“ ”字。那么,这个字该读什么音呢,因山之原名莲花,花下有藕,于是将“ ”读为“藕”音。这就是“ 山”的由来。

阮氏定居 山后,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成为老桐城显赫的文化世家之一。明清时期,阮氏子弟开始在科场上崭露头角,相继考中进士者有阮鹗及其子孙阮自嵩、阮自华、阮以鼎、阮大铖等人。阮鹗是明代抗倭名将,其墓位于山南麓,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阮自华是阮鹗季子,被称为皖江戏剧鼻祖,他从福建辞官回安庆后,在天台里阮家大屋(世太史第)组建“阮氏家班”,声伎自娱。阮自华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深深影响了其侄孙阮大铖,阮大铖后成为明代著名诗人和戏曲家。

枞阳还有一山一渡口,名字也很怪,山叫拔毛山,渡叫乌金渡。追根溯源,都和当地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有关。

拔毛山坐落于枞阳县会宫乡东部,山并不高,主峰海拔278.3米。山下就是烟波浩渺的白荡湖。相传,白荡湖不远处的丁家山麓,有个暴发户,名叫丁久万,仗着财大气粗,为富不仁,欺压百姓,为害乡里。周边百姓对其怨声载道,可是又无可奈何。

白荡湖渡口上,有个以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名叫吴老九。一天夜里,吴老九睡梦中听见有人喊叫,只见来了一队人马,说要过河去。一位壮汉上船后说:“今晚我们要到对岸的山中去办事,人马较多,渡船钱统一给你。走在最后的那个小老头儿,牵着一头小毛驴,就由他付账。”吴老九使出浑身力气,来来往往地摆起渡来,划了一趟又一趟。最后一个上船的,果然是个牵着毛驴的老头儿。

船靠岸后,只见老头儿牵着的毛驴翘起尾巴,在船头上拉了一坨粪便。老头儿说:“这就是给你的渡船钱。”吴老九一把抓住毛驴的尾巴,结果却只拔下了几根驴毛。此时天色已亮,吴老九低头一看,手中几根驴毛已经变成了沉甸甸的金条。一看船头上的驴屎屑,全变成了乌金。

就在这天夜里,丁久万家里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突然不翼而飞。百姓们明白,丁久万家的金银财宝就是被那帮人马运走了,这是上天派神仙来惩罚他。

从此,白荡湖上的这处古渡口就称作乌金渡了,对岸的那座山自然就叫拔毛山了。驴粪变乌石的地方,人称史(屎)家墩。可能是嫌“毛”字不雅,后人又将拔毛山写作“拔茅山”。

白荡湖景色

拔毛山

新闻推荐

反转!蜂协抽检并发布结果未违法法院重审判决与之前截然相反 枞阳蜂企法人提出上诉

法院重审判决与之前截然相反 枞阳蜂企法人提出上诉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