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古水驿绽放新光华
在铜陵市,距市区不过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上千年历史的古镇——
本报记者 蒋莉 徐志纯 文/图
元旦期间,来自省城的旅游者许先生和朋友们自驾游时,经过铜陵市,进入市区后,由于路不熟,一行人两辆车误打误撞来到了离市中心不远处的大通镇。当他们准备进入镇里的古街澜溪街时,被街口那一筐筐的新鲜蔬菜所吸引,原来,这些菜是大通镇里和悦洲与铁板洲上菜农们种植的,菜农们头天下午坐渡船把菜运到镇上,批发给菜贩,第二天,大通镇附近乃至不少铜陵市区的居民们都可以吃到这些新鲜蔬菜了。
“九华红”砖见证繁华
大通镇位于铜陵市西南,地处长江南岸,西北与枞阳县隔江相望,南以青通河与贵池、青阳交界,与中国四大佛山之一九华山相隔90公里,铜青公路、铜贵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是进出皖南旅游区的枢纽和重要通道,是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的北大门,也是九华山头天门的所在地。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朝时,大通由于是青通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处,水陆交通发达,因此在此地设了水驿,称大通水驿;到了宋朝,这里已发展得十分繁华,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有“……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的诗句,为当时的渔乡留下了生动的写照;明代洪武初年,大通设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机构;到了清初时,专门在大通设水师营,“辖枞阳以下水东至获港水面”;同治初年,兴建大通参将衙,驻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还设有“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和专征江西、两湖及安徽中路盐税的盐务督销局;到了民国初年,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成为当时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享有“鱼盐城市”的盛名;直至解放前,这里仍然是个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镇上的主街就是澜溪街,街名从附近的一条澜溪河而来。
澜溪街上所铺的方砖见证了昔日的繁华。据专业人士介绍,全国各地古城、古镇上的街道,一般铺设的都是长条形砖,但由于当年澜溪街非常繁华,整天车流不息,来往的车辆由于负担较重,经常会将长条石压断,后来,当地的商家们经过商量后,决定用方形的砖来铺设地面,且当时选用的是附近山上的石头,这种山石略呈红色,石体较为坚硬,被称为“九华红”,这样的正方形砖铺好之后,大大加强了澜溪街路面的承载力,方便了商贩的来往运输。
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如今的澜溪街上虽然不再有车马喧嚣,但地上那一块块方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岁月。
建筑样本穿越历史
当代著名创意设计家王千桂教授是上海世博会“沙特阿拉伯”馆的设计者,他曾在2010年8月来到大通,考察之后,他感慨地说,大通镇上的建筑风格非常复杂,仅仅一条澜溪街上,就囊括了清、民国、解放后、改革开放后我国各个时代和时期的建筑,简直是“一个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样本、缩影”。
其实,澜溪街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式样不同、风格迥异的建筑,还是因为大通曾经的繁华,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其繁华更是达到了顶点。 1875年江南盐务招商局设于大通镇时,镇里的和悦洲当时有“江上明珠”之誉,洲上有三街十三巷,有官盐机构,银铺、报馆、商铺、茶楼等场所,一派繁华。一个江心洲的繁华程度尚且至此,可见当时大通镇的繁华,那时的大通被称作“小上海”。镇上各色人等聚集,各类建筑也层出不穷,既有高大恢弘的建筑,也有小家碧玉的建筑;既有大士阁这样的中式建筑,也有天主教堂钟楼那样的西式建筑。大士阁坐落在大通镇南一公里处的神椅山脚下,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入大唐求法,途经大通小憩后至九华,后来历代九华僧人在金王子小憩过的圣地修心悟道者甚多,大士阁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有 300多年。乾隆时更是御赐此处为“九华山头天门”。早在1872年,西班牙人就在大通创办天主教会,现存的天主教堂钟楼竣工于1936年,是一座罗马式的建筑,坐东朝西,俯瞰长江和大通镇城区,整体呈四方立柱形,青灰砖、料石垒砌,高约19米,分上、中、下三层。这座钟楼不仅是大通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如今行走在澜溪街上,虽然古街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看着街道两边风格各异的建筑,人们仿佛也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镇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的繁荣盛景。
保留特色修旧如旧
时光荏苒,抬手间已过千年,如今的大通镇,虽然没有旧时繁华,但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仍然有了很大发展。镇里两个上百年的老渡口——和悦渡、铁板渡,如今仍在使用,另外,还增加了一个连接永平洲的永平渡。每天,渡船在江上来往于这三个洲和大通镇之间,将洲上的新鲜蔬菜运到街上,将生活日用品运回洲里。早晚时分,各个渡口都是一派繁忙景象,迎来晨光,送走夕阳,川流不息。
据铜陵市郊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华介绍,近年来大通镇坚持“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强镇、商贸活镇”的理念,从2012年9月开始,政府着手改造大通镇。经过大半年的寻访和调查,去年9月底,澜溪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全街共259户商铺和门面,需要改造的面积为13万平方米,计划分三期、用两年时间完成改造,力争做到“修旧如旧”。据吴华介绍,与其它国内现存的古街相比,澜溪街街面较宽,其最宽处超过30米,最窄处也有12米,同时,澜溪街汇聚了多座一百多年来安徽省南部各个时期的建筑物,因此在保护、改造中,难度也较大。为了保留这些特色,政府对于澜溪街的改造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据吴华介绍,这些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大通镇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2014年2月,大通镇获批国家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这之前,大通镇还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重点镇”“全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
听当地的老人们介绍,大通镇以前有著名的八景,即羊山塔影、红庙钟声、梅冶风帆、南湖胜览、龙山夕照、鹊渚晨曦、澜溪罾捕、新洲灯火。如今曾经的八景不再,但看着渡口边那一抹灿烂的晚霞,相信经过努力,大通镇一定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新八景,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正 方形街砖是大通镇一大特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高城)7月30日至31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卫平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赴宁国市、枞阳县,就县乡人大工作与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了解基层人大工作和建设情况,并召开座...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