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凡故事,真实而温暖“福星孝星”举荐络绎不绝,本报继续征集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03-21 10:48 大字

[摘要]“福星孝星”举荐络绎不绝,本报继续征集

照顾病儿30多年,却仍笑言“我们是最有福气的”。在滁州市琅琊区南门街道办事处,九旬老夫妻刘子维和陆裕娥的乐观心态让人钦佩。 “父母教给我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 ”女儿刘月荣介绍,二老在解放前就当医生,直至退休,“一辈子救死扶伤、同情病弱。父亲有十几个干儿子,都是救人一命后人家找上门认下的。 ”除了善良,老人的开朗和坚强也让子孙们惊叹。 30多年前,刘月荣的哥哥患上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症。从那时起,两个老人就带着儿子一起生活,“他们不觉得儿子是累赘和负担,反而说儿子天天陪在身边,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三口人的日常生活仍是身体健康的二老操持,“母亲90多岁了还推个小推车上菜市,从不找错钱;电饭煲、电炖锅等家用电器只要教上一遍就会使用自如;此外,老太太还爱赶时髦,子孙们上歌厅唱歌,她也跟着去主动献歌,我们打趣地问她感觉唱得如何,她自信地回答:‘我唱得不错! ’”

同样深感母亲伟大和不易的还有枞阳县铁铜乡新丰村村民周美开。 “母亲是童养媳,和父亲一辈子不离不弃。 ”早在1998年,周美开的父亲就因高血压导致半身不遂,四年前更是瘫痪在床。十多年来,母亲王翠云一直尽心服侍,“90岁的父亲身体现在还好得很,卧床四年多,连感冒都没曾有过,身上也从没生过褥疮。 ”直到现在,82岁的王翠云为了减轻同在农村生活的子女负担,坚持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伴。“母亲盘算着,今年暑假让儿孙们都回来给老爷子过90大寿,团聚热闹是老人家最大的心愿。 ”

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暖人心房,乌鸟反哺的孝子之举亦感动众人。在舒城县阙店乡阙店街道上,每日早晚总能见到这样的一幕:六旬儿子用轮椅推着满头银丝的母亲闲逛解闷。读者朱纯欢告诉记者,今年61岁的包师存是乡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母亲六年前因脑梗塞失去自理能力,从那时起,身负教学重担的包师存就把母亲带到学校一起生活。除了生活料理细致外,每日早晚的散步是母子俩雷打不动的“项目”。“人人都有老的时候,子欲养而亲在是幸事。 ”在包师存看来,自己的孝行“不值一提”。

“我的身边也有个受人称赞的孝星。 ”讲述起涡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年轻医生王雷照顾病父的故事,读者郝继庭有些激动。 2008年5月,同为医生的父亲莫名晕倒,等抢救过来后成了植物人。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儿子王雷理所当然地担起照顾病父的责任,经常按摩四肢,每四、五个小时大翻身一次,一日多次的吸痰、喂食……多年来,王雷每夜都不能睡个囫囵觉。 “百善孝为先。父亲一辈子为家辛苦操劳,已为人父的我深知其中的不易,照顾他是应该的。 ”王雷心中有个最大遗憾:“他健康的时候我们交流得太少了,真希望能有机会再多跟他说说话。 ”

本报“福星”“孝星”征集活动将于4月中旬结束,读者朋友们在此之前仍可继续推荐身边的 “福孝明星”。推荐方 式 : 致 电 0551—65179783或65179310;发短信至18900518072;发邮件至qcahnu@163.com;或写信至合肥市政务区潜山路1469号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钱程收。

本报记者 钱程

新闻推荐

上午枞阳县周潭镇永兴村村民周卫权在特种水产精养

11月6日上午,枞阳县周潭镇永兴村村民周卫权在特种水产精养河面上喂养水箱里的黄鳝。永兴村水资源非常丰富,周卫权联合他人,在枞阳农商银行支持下,承包了集体的70余亩河面,前后共投资180多万元,创办了养...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