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枞阳县遭遇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在重灾区会宫镇,基层干部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大灾面前,最需要干部冲在前”
本报记者 胡劲松本报通讯员 疏骏骏
7月7日凌晨5点,记者来到会宫镇政府大院。值了一夜班的副镇长李友江,根据镇里安排正在向同事布置工作:将五保户转移到临时安置房,查看圩区受淹水稻灾情,查看排涝情况等。“大灾面前,群众最需要干部冲在前面。 ”李友江说。
20多分钟后,记者跟李友江来到建设村敬老院,直接找到五保老人和受灾群众,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这个时候到村里,没有人找你理论,说明村干部的工作确实做到了位。 ”李友江高兴地说。
几公里外的晓春村,李友江遇到一点意外:暴雨使几户群众房屋受损,随时可能倒塌;转移的地方安排好了,还每人每天补贴30块生活费,群众却不愿转移。跑了四五家,有人怕耽误农活,有人怕天热在安置点里住不惯,有的怕家里没人会丢东西……村里有两位五保老人的房子属危房,镇里准备进行全面改造,但这两位老人也不愿意到安置点住。李友江只得带着他们到村小学安置点看看,已经买来生活日用品,还安排好了水电,并落实安全巡查人员看护空房子。看到安排得这么妥当,老人们高兴地回家收拾行李去了。
11点多,按照日程安排,李友江骑摩托车赶到东风圩。会宫镇是县里这次降雨量最大的区域,东风圩内1000余亩中稻被洪水淹没,白茫茫的一片,两台排涝机正在全力抽水,种粮大户张正蹲在机器边抽着闷烟。今年,他花200万元承包种植的1280亩中稻全部被淹。李友江看到排水进度慢,可能要绝收,现场与县供电公司联系,并找来镇供电所负责人和村干部研究方案。全县都在排涝,设备调配很紧张,李友江经过多次沟通,供电部门无偿提供一台80千瓦的变压器,镇里出资购买电机和水泵等设施。
中午12点多,李友江回到镇政府刚刚端起饭碗就接到电话:城山村的回岭大塘塌方了……放下饭碗,跨上摩托,十多分钟后,李友江就赶到现场。一边脱鞋袜,他一边布置任务:开沟排水,填土加固塘埂。中午骄阳似火,李友江和群众一起装袋、搬运、抛投、加固。两个多小时后,险情基本排除。穿着湿透的衣服,他召集当地村组干部开会,落实巡防责任制。
吃过饭,经过短暂的休息,晚上7点多,李友江又带着记者来到东风圩。 “上午安排的排涝设备正在安装,不到现场看看不放心。 ”李友江说。
晚上9点,新的排涝设备启动了。李友江又沿着排水沟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水泵进水口附近水草太多,阻碍了抽水速度。他找来一个竹耙,把水草一点一点地往岸上捞,直到排水正常。此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只要我们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分子,就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们累了可以休息一晚上或者一整天。但是,对于庄稼人来说,耽误的可能就是一季甚至一年。 ”看着哗哗外排的水流,李友江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一位农民工的春节回家路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