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的工业记忆
一个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的大量厂房、车间,作为工业文明的遗产,部分保留、修缮并加以利用,是将来作为学习、观光、教育的活动场所,对一个城市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四十多年前,要为村里保护一座古庙,可能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牺牲。今天,要为城市保留一片老厂区,不但可能牺牲一些眼前的经济效益,还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去探索、去实践,这更加需要高远的视野和果敢的精神。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呼吁,加强安徽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传承现代工业文明
省九三学社认为,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好、利用好那些遗存至今的厂房车间、设施设备等,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记忆和工业文明传承,避免造成永久的遗憾。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
省九三学社建议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意识,广泛开展工业遗产理论研讨。以2012年11月在六安市霍山县召开的全省 “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广泛开展从工业遗产的国有属性和公益性、工业遗产资源的所有权界定以及构建工业遗产保护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以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举办展览、论坛和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加大工业遗产知识普及,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各地党政领导了解工业革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深刻认识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现实要求,以增强社会各阶层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工业遗产家底知多少
据省九三学社调查,安徽省在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期间,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在合肥、安庆、芜湖、蚌埠、铜陵、六安、淮南、淮北、马鞍山等地市建设了大量的国有工矿企业,在国企改革后,有大批国有工矿企业存量资产可列入工业遗产。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4月-2011年11月)中,安徽省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有26392处,其中新发现的有18184处,均以名人故居、文化教育和公共建筑居多;在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中,工业遗产屈指可数。另在2012年7月省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3家名单中,属于工业遗产的也只有3家,分别是安庆市枞阳县建于1958年的 “白柳公社矾矿冶炼遗址”(原市保)、宣城市广德县建于1960年的 “广德603探空火箭发射场旧址”(原县保)和淮北市烈山区建于1976年的 “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原市保)。
随着安徽省各个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以及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心中无数,界定不明,从而导致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物和相关遗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使不少工业遗产首当其冲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如始建于1956年代的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铜陵焦化厂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铜陵钢铁厂被当作废铁卖给了废品回收公司。
省九三学社建议将2013年作为“安徽省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评估年”,深入开展安徽省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认定评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安徽省工业遗产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抢救性维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全省工业遗产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通过潜在市场需求的扩大,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一个良好的出路。加快工业遗产资源的优势转化,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极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创意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让保护利用有据可依
据反映,安徽省至今还没有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和工业遗产价值评定标准,导致工业遗产保护范围与保护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工业遗产利用无据可查。工业遗产价值评定标准的滞后,给工业遗产认定和认证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省九三学社建议尽快制定《安徽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和《安徽省工业遗产价值评定标准》。致力于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原始格局和空间形态,明确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要求和控制指标,依法划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使历史风格和文化特色得以延续。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根据安徽省工业遗产资源特点,制定适当的工业遗产价值评定标准,使安徽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有人办”与“有人管”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有国土资源、规划、工商、财政、税务、物价、文化、文物等,不利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致使责任难以明确,步调难以统一,监管难以到位,从而导致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力度大打折扣。
省九三学社建议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协调机制。建立由省文化遗产保护主管部门牵头,省国土资源、规划、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参加的统筹协调机制,在市场培育和动态监管并重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安徽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制,确保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延续性。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从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到面向市场的转变。建立监督和惩戒政策体系,并就关联交易和场地出租交易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有效规范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市场秩序。
从“输血”到“造血”
安徽省大多城市及有关部门由于对工业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工业遗产的资源优势,不能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寻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资金的来源,而是一味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进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导致工业遗产保护资金短缺,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陷于被动状态。
省九三学社建议拓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资金渠道。制定安徽省鼓励和支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和法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相配合的政府保护资金投入体系和工业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从资金使用效率评估、政府税费改革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工业遗产保护投资及融资机制。建立安徽省工业遗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拓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促进提高工业遗产资源配置效率。按照“谁使用,谁修缮保养”的保护原则和“谁拥有,谁受益”的经济原则,在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来追求合理的效益。
本报记者毛学农谢媛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月9日,芜湖市瑞家园建安小区发生一起火灾,过火面积不足1平方米,却烧死了一名81岁的老妪。据省消防部门统计,去年11月份入冬以来,全省共发生火灾852起,死亡9人。分析亡人火灾事故,存在着“小...
枞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枞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