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山镇周山村的陆和万夫妇回乡创办企业 带动群众致富
本报讯(王汝庆
记者
王虎)在枞阳县山镇周山村有个三口之家,他们的生活过得其乐融融。丈夫陆和万今年40岁,是山镇周山村村委会主任,妻子朱红梅今年38岁,在周山村经营着一家畜牧养殖场,16岁的女儿正在读高三。
这些年来,陆和万夫妇扎根故乡,在土地上做文章,走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综合型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率先垂范,领头致富,同时带动周边数百户群众发展种养殖业,指引一方百姓走农业科技发展之路。
10月16日,陆和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当初家境十分贫寒,一度都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下去。”陆和万笑着告诉记者。
早在1991年初,追随着外出打工的“潮流”,陆和万夫妇也投身其中。
“第一次去的城市是常州。当时还是坐火车过去的,跨出常州火车站门口时,看到那些车流和高楼,都不知道该往何处去。”陆和万回忆道。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经历种种之后,陆和万夫妻俩最终没有留下来而选择了回家。
为了响应枞阳县山镇的返乡创业号召,2007年秋季,陆和万夫妇带着在外打工的积蓄和积累的创业经验返乡。2008年2月,两人租下了村子里一座荒山。而他们人生中的一次转折也从此开始。
“虽然在外打工时间久,眼界是宽了,点子也有了,但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陆和万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两人认准了返乡创业就不会回头,甚至为自己制定了发展规划。
2009年,在该镇计生协会和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俩首先从学知识、学技术入手,找来相关技术的书籍自学,到其他种植户那里去取经,到外地参观学习,在一年多的边学边干中,植树造林面积竟达500余亩,两人从一个不懂农技的人成为能应用农技致富的人。
当年下半年,陆和万夫妇又开始学习畜牧养殖业。随之而来的可观经济效益让陆和万夫妻尝到了养殖带来的甜头,他们也很快就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并最终付诸行动。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陆和万总是认为,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
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陆和万夫妻二人也积极带动乡亲们发展蛋鸡和生猪养殖业。两人的致富经也引来许多乡邻前来上门求教。
“有本村的村民,也有外地的农民,还有一部分下岗的城市职工,”陆和万告诉记者,对他们的来访求教,陆和万夫妇都无偿地、耐心地把养殖技术传授给他们,甚至主动上门指导他们如何预防蛋鸡和生猪疾病。
现在,附近的养殖户人人都知道“热心人”陆和万夫妇的电话号码,很多人经常打电话问信息、问技术,他俩都耐心地解答。在他的“传、帮、带”下,周边数百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
2011年8月,在枞阳县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一直想更多地为家乡做点贡献的陆和万,在妻子的支持下参加了竞选,为全体村民做了竞职承诺,要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最终,陆和万以高票当选周山村村委会主任。“自己事业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终归党的政策好,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应该积极带领群众致富。”陆和万对此说道。
上任近一年来,他首先了解村情民意,同其他干部一起走村串户,了解村民的所急、所想、所盼,带领着全村百姓继续走农业科技发展之路。在陆和万夫妇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当地的放养鸡、圈养猪、苗木及猪禽沼综合生态农业越发兴旺,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勃勃景象。
新闻推荐
本报讯(洪燕
记者
周国庆)“真的谢谢你们啊,没想到到法院来办理离婚手续也这么方便,我们还以为要很多天才可以办好呢!”10月25日下午,一位21岁操着一口不是很流利普通话...
枞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枞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