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齐光国和他遗下的蟒袍□方千图/文
[摘要]□方千图/文
蟒蛇舞动,金丝镶花,石青色底子坚韧厚实,虽显破旧,但不失威严。
日前,在枞阳县一住户家中,笔者见到了这袭清代官员穿的蟒袍。和蟒袍一起出现的还有一方端砚、一双象牙筷等物。据收藏者齐应时老人介绍,这袭蟒袍保存至今约有150年了。
今年88岁的齐应时老人,祖住雨坛乡高甸齐家嘴。 15岁投笔从戎,转战大别山区,抗日救亡,屡立战功。解放后,在基层粮食系统工作,直至离休。提起这袭祖传蟒袍的来历,老人神采飞扬。
据齐应时回忆,这袭蟒袍的主人乃其光字辈的祖上,名叫齐光国,号澹斋。从祖上传至其已历四代。当初为两件,一件随葬,另一件由小房保存,和玉带、宝剑、牙筷,还有慈禧太后的御批、书联等多件物品,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多件遭毁损、流失。此袍在文革中被借用作唱戏道具,破损较严重,袍上的金丝也因年久剥落不少。
清代蟒袍是文武官员最常用的礼服,因袍上绣有蟒文而得名。这袭蟒袍现长近1.8米,两个成人举起还高过头顶。该袍以石青色为底,衣领和袖口为丝绢,前后镌有12条金丝小蟒蛇,胸前正上方金丝绣有一花篮,内插有鲜花。整件袍服以蟒为主,辅以祥云、蝙蝠等,蝙蝠代表福寿,彩云代表吉祥,故又称吉服,袍服下摆五彩镶边,约高2尺许,色泽艳丽,形似高山、江河,代表着万里江山。
因为年代久远,又无文字可考,齐应时老人也只是从祖上口传记得一些。齐光国幼时家贫,但他聪明好学,后在安庆教蒙馆。遇某京官微服访得,被召入京师,曾为皇室及曾国藩、李鸿章家当“师爷”,教私学,深得慈禧太后和曾、李的赏识。他吊唁李鸿章家保母联云:“一饭尚酬恩,况褓抱提携只缺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应当泣血三年。 ”曾蒙召应考高中,一直处身在权力部门的核心。慈禧太后曾送他一幅中堂,两边题字:“笔头一落三千字,久练长夫百万兵”,中间盖有五个鲜红大印。据齐应时回忆,齐光国后因战乱加老病回乡,袍服等官戴俱载回。到解放初期,他家在雨坛祖宅四进大屋,有正厅、回厅、官房、客房、学房等。四块中堂刻有红匾金字 “清封四品”、“学海渊源”、“潘溪钓叟”、“七旬寿考”。家境一度红极一时。死后葬高甸齐家嘴祖居地。
笔者遍查桐城及枞阳县内史料,均不见有齐光国相关记载。后经查找《钦命四书诗题》文选,在第259页查得其点滴资料。齐光国字讦谟,号澹斋,行二,又行四,嘉庆已卯年(1819年)十一月初八日吉时生,安庆府桐城县禀生,民籍,同治丁卯科(1867年)并补行咸丰辛酉科(1861年)江南乡试中式第五名举人。娶王氏,生子四,卒年约在光绪初。齐光国究竟官至何位也不得而知,但从蟒袍和家宅装饰看,应在四品以上。后人搜集齐光国诗辑录成 《澹斋遗诗》,其中《赋得江面山楼月照时》云:“水月交辉处,江山最上头。照人如对镜,好客独登楼。奇岫龙宫压,危栏兔魄浮。金波高下影,银汉古今秋。塔势千寻耸,潮头一线流。清心开玉宇,圆相识晶球。铃铎风声静,蒹葭露气收。何如朝日丽,霞彩散瀛洲。 ”
齐应时老人手拿齐光国曾用过的象牙筷子
新闻推荐
□方 千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