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朱利利:多从农民角度想问题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0-07-09 13:21 大字

本期人物 朱利利,女,2008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同年8月作为省首批 “大学生村官”,被选聘到枞阳县会宫乡会宫村担任村主任助理,2009年元月升任书记助理。

记:当初怎么想起报考“大学生村官”的?

朱:我的父母都是个体户。毕业那年,一方面是因为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很重视,做了很多宣传。我当时看了之后就报名了,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对 “大学生村官”没有概念,心里也没底。

记:起初做什么工作?

朱:主要是协助书记处理日常工作。我们村有不少企业,企业与村民之间以及村民相互之间各种纠纷不断,所以我们最主要任务就是做好群众工作。

记:和村民之间有“隔阂”吗?

朱:的确,刚来时对有些情况真的无法理解,比如有的村民为了一点点东西就争执,吵闹,有时甚至是几块钱,在我们看来就觉得很不值,觉得太莫名其妙了。

记:怎么消除这种“隔阂”的?

朱:村书记方田玉发现了我这种意识后,做我的思想工作,劝我放低姿态,要从一个“城里人”变“村里人”。我们村里有一个妇女,丈夫出去打工了,她一人在家忙农活。有一天,我从她家路过,她问我能不能去帮她割稻,我答应了,第二天真就去她家割了一天的稻子,她很惊奇,说看不出你这城里小孩还挺能干,现在,她每次见到我都要拉我去家里坐坐。另外,村民王自法种植大棚菜已有多年历史,但他一直忧心产量上不去。刚好我是学农业的,便发挥所长,一有空就钻到他的菜棚里,帮他治虫、施肥,很快,群众的排斥少了,疑虑也打消了。

记:怎么能让村民真正信任你肯定你?

朱: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好事。我们村芳庄圩有300多亩圩田,涉及6个村民组200多农户。过去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高处圩田象征性有点收入,低处圩田几近撂荒。圩田也曾被承包种稻,可承包者年年亏损。守着这样一口圩田,一年不说收成,单村里用于防汛排涝电费、人工就要10多万元。通过下队走访、实地勘查,我和其他村干部交流认为芳庄圩应实现土地承包经营,交由种养大户承包并且要改变经营模式,即实现稻鱼共生模式。

记:老百姓支持吗?

朱:起初,有不少老百姓比较抵触,我跟村两委成员一起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宣传土地流转承包的好处。同时,严明程序,完备各项手续。最后,通过招投标,村里一个回乡创业大户张顺友以30万元中标夺得承包经营权。高圩田改造亩产可达1300斤,低圩田改塘发展精养鱼池效益更大了。农户除承包费照拿外,还可安心长年外出务工,他们尝到了甜头,自然支持我们工作。

记:现在对做群众工作有什么心得?

朱:我认为,老百姓工作怎么做,关键得讲到他们心坎里,确实从他们角度多考虑,农民很辛苦,但也最讲感情,你只要帮他们做一点点事情,他们就会记住你,支持你。

记:期满后有什么打算?

朱:看到其他人创业我也特别受刺激,心里也有一股冲动。刚好村里有一片空地,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和村民们一起种植大棚蔬菜。其实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在一起交流时,大家对创业都非常有激情,关键是资金和技术有困难,并且创业风险大,所以大家又有些犹豫。因此,我们也都很期待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帮助更多“大学生村官”实现创业抱负。

本报记者张玉芳

新闻推荐

退养民师生活补助款适当提高

民情热线:我是1997年退养的民办教师。2010年7月,我们县在职教师的工资都涨了,我们退养民师的生活补助款怎么没涨?枞阳县官埠桥镇一读者答:枞阳县教育局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他们已根据有关政策...

枞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枞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