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砖 何柏宾
房间窗下的花架上,没有摆花,而是放了两块青砖,这一放就是十多年。
岁月倏忽,十多年眨眼间就过去了,如白驹过隙, 可不是吗?别说十来年,就是千年也不过是倏忽之间,对此,我窗前的青砖应该最有感悟吧?因为它已存在几千年了,都说秦砖汉瓦,这两块青砖可比秦砖要早,据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砖。
十多年前,一位当记者的朋友告诉我,郊区修高速公路的工地发现了古墓群,约了我去观看,当时文物部门的考古已近尾声,由于是普通百姓的墓地,没有什么重大的考古发现,只能确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工地上有许多古墓群里起出的青砖,征询管理者的意见,青砖没有什么价值,可以取回作纪念,就取了两块,而朋友却没要,觉得青砖阴气太重。
喜欢青砖,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青砖,回来后就把它供奉在花架上,它也安之若素,享受着我的供奉,多年默默相对,我从它那获得了许多感悟。它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砖,我也想做一个最懂它的人。
我是在青砖砌的房子里出生与长大的人,先是在民国盖的青砖平房里度过幼年,后是在明末清初的家乡的青砖祠堂里度过少年,青砖给予我太深的烙印。
幼年的印象:一排青砖平房住着四五户人家,家家对面是青砖砌的小厨房,中间是青砖铺的过道,除却风雨天以及冬季,一年大多数时间,家家户户的晚饭都是在屋外青砖过道上吃的,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饭菜飘香,或早或晚,家家搬出小饭桌,呼儿唤女,叫爹喊娘,团聚一桌,大快朵颐;邻居们都十分和善,相互点评着各家的饭菜,有时还互相尝上一口,蹒跚学步的孩童更是吃着百家饭长大,青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温暖的邻居,是含着炊烟的家,是纯真的童年。
少年随父母回到老家,没有房子住,被大队安排在祠堂里住,祠堂有几十间房屋,一色厚重的青砖建筑,比起幼年的青砖平房,高大上了许多,祠堂有许多天井,青砖砌的天井里长满青苔,许多个夜晚古老的月光照着天井里的青苔,让小小的少年有了那么一丝忧郁,感受到了许多情感却又无法表达,后来祠堂里办起了中学,老师带我们读了一些的古诗,才体会到那淡淡的忧郁是美,是诗意,但如何的美仍然说不出来。少年的印象里:青砖是忧郁,是美,是唐诗,也是宋词。
青年时到北京,看到长城,给了我电击一样的震撼,那森森的青砖修筑的长城,雄伟坚强,它是人类的奇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保卫着中华民族的安康。青砖给青年的我传递了雄伟坚强的气概,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的每一块砖都传承着烽火和热血,它们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脊梁!
人到中年喜欢到江南的古镇、古民居去流连:南浔,乌镇、周庄,还有西递、宏村,以及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村镇,那老旧的青砖黛瓦,像无数晕染开了的水墨画,人在画中游,我深深地陷落到青砖黛瓦之中,从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审美,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青砖是不是还有中国的书画艺术;除了视觉享受,还可以闻到,可以触摸到青砖那高贵的气质,那低调的奢华,当然还有可以意识到的历史与文化。
如今早生华发,三千多个晨昏,面对窗前的两块两千多年前的青砖(我把它当成无数青砖的代表),我总是把我的感悟向它倾诉:小时候读历史教科书,知道了历史进程中青铜器的重要,铁器的重要,好像没有听说青砖的重要,如今我自己读史的心得:青砖应该比它们更重要,青砖的发明也比它们要早得多,但绝对是革命性的,因为安居才能乐业,造砖技术使土变成了砖,让土发生了质的变化,坚固的青砖使人们有了城池,国家,村镇和家园;从此,农耕社会才得以蓬勃发展。
所以说青砖是城池也是乡镇;是婚房也是墓室,是历史也是文化;它沧桑又纯真,平凡亦高贵,柔软也刚强,它是金戈铁马,也是小桥流水,它是热血,是风骨,也是诗词和书画。如今它可能只是建筑中的时尚元素,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
我说的对吗?青砖!多么希望你幻化成京剧里的青衣,把你的经历抑扬顿挫的唱念出来,你却始终默默无言,但我能感受到你给于我的像故人一样温和地气息,十分的体己,似乎在轻轻地告诉我:一切都在不言中,我懂得:当然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宇)安康东坝汉江大桥(四桥)自通车以来,成为安康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扎堆在大桥周边的小商贩们却有煞风景,不仅拥堵交通,更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过往群众对此乱象呼吁公...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