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政协主席与文学“围城”

各界导报 2015-10-30 21:12 大字

陈绪伟,现任汉阴县政协主席,系中国国际作家联合会会员,陕西省客家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理事、市文联理事,汉阴县三沈文化研究会会长、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陈绪伟与老百姓亲切交流

□ 记者 维博

当下,能扎根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乡土创作的作者并不多见。而在领导岗位上,仍坚持用笔耕耘,用文字的魅力讴歌家乡山水和人民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汉阴县政协主席陈绪伟就是其中的个例。

现年59岁的陈绪伟9岁随父下放到农村,当过农民,做过民办教师,1978年考上师范学校后,在小学和初中当过教务主任、校长,后来兼任汉阴高中校长。1997年后走上领导岗位,无论是当宣传部长,还是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主席,他一路走来,始终怀揣文学的梦想,与文学相依相伴,笔耕不辍。

多产——发表作品672篇

陈绪伟文学创作涉及题材广泛,有散文、小说、诗歌,每种题材运用自如,佳作频频。无论哪个题材,都能读出他坚持的风格,即:平淡、坚守、性情,与人民同呼吸,充满同情和悲悯。用陈绪伟自己的话说“用温暖的文字坚守文学的洁净,我会记住牛、记住爱、记住善美"。

时光是最好的鉴定者。他的散文、小说等作品119篇先后在《陕西日报》《延河》《散文选刊》《长篇小说》等报刊发表。其中散文诗《江城水中月》、短篇小说《几包垃圾》、诗歌《山里娃看奥运》分别获得安康作协、省作协征文大赛一、二等奖;散文《乡村的牛》获得“2009年度中国百篇散文奖"第7名;散文《母亲的本能》获得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散文类一等奖,《小山梁的颤抖》获得《散文世界》杯二等奖,《羊娃,爸妈来接你了》获得首届林非最佳单篇散文奖。

几十年来,他共发表作品672篇,其中国家报刊79篇,省级报刊378篇。本月初,陈绪伟诗集《月亮的背影》出版发行。诗集收录了127首诗约12万字,由“山乡速写、心灵感应、风景如画、与诗同梦、思絮悠远、本土歌词"组成,抒发对家乡山水人文心灵的感激之情。最近,他的小说集《草医肖老爷》也即将出版。

文风——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陈绪伟执着而勤奋写作,用文字把心灵寄托。其散文亲近自然,感悟人生。从散文集《乡村的牛》到《以爱的名义》,他的散文无不用细小说话,不仅打开了一扇解读乡村的门,更敞开了人们了解乡村视野,成为解读陕南文化的重要文本。

他心有百姓,写出了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他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平凡人、平凡事,赞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心怀悲悯,为底层人鼓与呼。代表作《羊娃,爸妈来接你了》得到《千高原》主编苏伟的高度评价:“他坚守农民本色,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持以悲悯情怀,眼睛朝底下看,借助文学替民鼓与呼"。

他心有大爱,颂扬真善美。其作品《以爱的名义》序言中,有人评论“就是这样一簇成长于散发着香味泥土中的大爱之花,包含着陈绪伟对故乡、对乡亲的深厚感情,用他清新朴实的笔触,把人们带到了历经沧桑的汉水两岸、巴山深处,让我们认识了一群默默无闻的与命运抗争的小人物。"

陈绪伟心怀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赘述,语言平实,文字干净,像缕缕清泉,给人以明朗之感,让人倍感珍惜。中国作协会员陈良学说:“陈绪伟‘接地气’,所以在他的笔端,能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文字,作品因深入而生动,真切而感人。"

搭台——为文艺爱好者提供沃土

陈绪伟说“当官不在大小,管事不在多少,关键是为民做事无论大小,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做好"。

2007年任县政协主席后,陈绪伟一心一意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和培育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让文学滋润人的心灵,彰显文化的力量。推动成立了县音乐、舞蹈、作家三大协会,通过对县委、县政府提案,进而成立了县文联,复刊了停办20年的文学刊物《汉阴文艺》,为最基层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写作平台。

包抓汉阴县标志性建筑文化艺术广场建设,在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的情况下,投资一亿元的文化广场去年落成。广场兼备两馆两院一中心,从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等无不凝聚着陈绪伟的潜心构思,外地人参观后无不啧啧称赞。

为建立“三沈纪念馆",获得第一手资料和宝贵文物,他远赴北京、上海,不辞辛苦。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启功先生亲自为三沈纪念馆题写馆名,该墨宝也是启功先生的封笔之作,弥足珍贵。

也正是在县政协的主导下,汉阴县不断挖掘文化潜在价值,近年来民俗旅游方兴未艾。建立西北第一家移民生态博物馆,开发凤堰古梯田旅游,逐步形成了春有“油菜花季"、夏天赏荷花、秋天闻稻香、冬季品汉阴美食的四季游局面。每年吸引70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事业发展。

据了解,2011年,汉阴有6人入省作协,在陕西省较为少见,在北京全国性大型刊物散文大赛中有4人获奖。目前,汉阴有文艺创作队伍160余人,其中市作协会员70多人,省作协会员13人。每年都有文艺作品在省市获奖。这与陈绪伟团结人凝聚人、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汉阴县政协每年都定期开展知名作家汉阴采风笔会活动。今年夏季,组织了“全国作家看汉阴"文学活动,秋季台湾15位作家“采风汉阴",其中一位台湾作家看到汉阴文学创作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感慨地说道:“汉阴是文学的‘围城’"。

陈绪伟谈写作

与陈绪伟交流,没有夸夸其谈,也没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涓涓流淌的溪水,温文尔雅、低调谦和。

谈到汉阴独特的地域文化对文学的滋养时,兴之所至,他会轻声哼起汉阴山歌。谈到幼年时下放劳动时,他也会毫不保留地唱起当年修建阳安铁路时自编的劳动号子。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谈到因为父亲被“莫须有"的罪名下放,全家人一起在农村生活了13年,其中四年时间他无书可读,当过小学校长的父亲下工归来,在自家的院坝的小桌子上,涂上一层炉灰,借着月光,悄悄的给他教授语文、算术课程。听起来有点像幼时求学的岳飞。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写作的?

陈绪伟:1976年,当时还是民办教师,教学生写命题作文,我自己也写“下水文"。从此以后,就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想写不想写的时候都要写,不该自己写的也写,坚持每晚都写。

1992年进入县委办,坚持每月5篇新闻稿件,2篇文学稿件,保持自己,当成自己的任务。调入县委宣传部后,专门从事宣传写作工作,逐渐认识到文学和新闻是有融通性的,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会比较鲜活,不干瘪,所以上稿率会较高。用新闻写作的角度去透视文学,会看得更透彻。我总结出的经验是:新闻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骨骼看骨髓。文学是透过人体看心灵,用道理来教育人,用感情来感染人。

记者:为什么写?为谁而写?

陈绪伟:写作是人生的最大难题,很多人讲,写作是一件苦差事。我的总结是:笔下滴血,笔下流淌的不是文字,也不是墨水,而是心血。要想写出好东西让人认可,不用眼睛观察、不用心思考,难以出精品。尽管由于个人素养、理论水平和思考深度的差异而有优劣之分,但写出来,都是好的。

我自己的文章是见啥写啥,没有深入思考,只是把自己的心情写出来,权当作是一种释放。我还有一个原则,只写正能量的,绝不涉及负面题材。大多是对故乡青山、绿水、人家的赞美和讴歌。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有阴暗面,应该在主流的渗透下对阴暗面进行鞭挞,加以引导,给人以正能量的东西。

记者:政协主席是作家,对于推进政协工作有哪些促进作用?

陈绪伟:我担任了汉阴县两届政协主席,首先,以文学创作提高委员的文化素质,担任政协主席后创办《委员文化》,让委员在履行职责当中,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其次,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知识水平,让机关工作人员在业余时间以文学写作为载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让人人都成为写作家、思考家。

现在,我们政协机关工作人员人人都能写散文,很多人员获过省市大奖,机关人员90%是市作协会员。委员当中9人为省作协会员,31人是市作协会员,这在全省政协系统中并不多见。

新闻推荐

美丽山村脱贫记

——一个山村文物扶贫的样本凤堰古梯田一隅汉阴县文化旅游局供图□记者李鹏实习生袁晶晶在陕西的文物景点中,汉阴凤堰古梯田以其独特的梯田、云海风光和“移民生态博物馆&...

汉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