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美丽山村脱贫记

各界导报 2016-07-08 21:04 大字

——一个山村文物扶贫的样本

凤堰古梯田一隅 汉阴县文化旅游局供图

□记者 李鹏 实习生 袁晶晶

在陕西的文物景点中,汉阴凤堰古梯田以其独特的梯田、云海风光和“移民生态博物馆"、“原始农耕"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

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三年时间从农民人均纯收入6108元一下增长到2015年的8293元。

古梯田的第一家农家乐

2009年,凤堰古梯田还未被众人所知,只有少部分摄影爱好者偶尔光顾。3月的一个下午,几名摄影爱好者走到熊哲贵家门前,问能否为他们做饭。

当时,“凤堰古梯田旅游业还没有被开发,村子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很少能看见陌生人。"熊哲贵回忆起7年前的经历,当时那几个摄影爱好者中有个叫“仙子"的女孩,吃完饭后连连称赞,并提出让她发展农家乐的建议。

听到这个点子,熊哲贵不禁深思起来,农村人耕作的田地,在外人眼中居然是独特的风景,自家种的粮食、榨的油,却成了城里人喜欢的农家饭菜,真的会有城里人来这偏僻的小山村看梯田、住农家乐吗?

“别胡折腾了,你这是在做梦?能有几个外地人来?"听说熊哲贵要办农家乐,丈夫冯忠友连连摇头。但丈夫越是反对,熊哲贵心中的“苗子"越是倔强地发芽。

2010年,熊哲贵的农家乐“田梁农家"终于开了起来,“仙子"也在她的农家乐成立了“凤堰古梯田摄影基地"。通过网络传播,凤堰古梯田迎来越来越多天南海北的摄友。2011年,小小的农家院规模渐大,适逢汉阴县大力发展凤堰古梯田,熊哲贵家的农家乐被定位为示范点得到县上的帮扶。熊哲贵说,仅去年农家乐收入就达到20余万元。

为梯田生态牺牲眼前利益

“原本一亩能产600斤水稻的梯田,如今亩产最多400斤,在以前,这样的差距对这个贫困山村来说不是个小数字,而如今大家却能欣然接受。"汉阴巨川实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巨川公司)经理毛文军说,虽然大家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但整个山村的生态利益却得到持续保护。

通过土地流转,巨川公司整合了凤堰古梯田约300亩地,从事有机大米种植。从选种、插秧、施肥到收割的整个过程,都由公司组织农户操作,从原始粗放农业变成精耕细作有机农业。“以前农民给地里施化肥,为了多打粮食,现在300亩的梯田需要80吨有机肥料,需要8个人连续10天才能施完。"毛文军说。

“踏踏实实做农业,也不是不能带来效益。"毛文军说,通过坚持使用有机肥料,梯田的生态环境变化很大,“水存住了,水稻的颗粒更加饱满,连米饭都比普通的香。"

吴晓龙经营的堰坪茶厂也成为文物扶贫的受益者。“文物扶贫虽然不是直接对企业扶贫,但企业同样享受到了间接福利。"

生态环境的改变,让这个原本闭塞的小山村一下受到关注,堰坪茶厂的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吴晓龙说,“移民生态博物馆"的无形“金字招牌",让整个凤堰古梯田地区茶叶名气大增。

企业效益上去了,自然需要更多劳动力,村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记者从汉阴县文广局副局长张龙斌那里了解到,开展文物扶贫以来,凤堰古梯田种植富硒有机水稻,流转土地4000亩,带动2000多农户参与建设,农户每亩增收近千元。带动全县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920万元,同比增长23%。结合生态旅游发展,扶持建设农家旅馆、农家乐50余家,户均年收入达6万余元。

新闻推荐

汉阴传文书屋获2015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

本报讯(记者阎宇玲)昨天记者从安康市了解到,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传文书屋创办人——中共党员、汉阴县委党校69岁的退休教师李传文同志,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全国农家书屋的典型代表表彰为“激情...

汉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美丽山村脱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