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62年前,他被河南一对夫妇收养 “养父母对我视如己出,他们在世时,怕他们伤心,我从没有过寻亲的念头”

新安晚报 2021-09-27 09:18 大字

被河南安阳一对夫妇领养的安徽“小宝”王文书,在花甲之年终于寻得回家路。今天,他将携爱人、儿子儿媳和孙女,跨省回到无为祭祖认亲。新安晚报将联合河南商报、大河报,共同见证这场跨越60余年的“国家孩子”认亲行动。

比对成功,“终于知道根在哪”

两年前,一部名为《国家孩子》的电视剧,将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的一些真实历史,展现到观众面前。数以万计的南方弃婴被称为“国家孩子”。相关部门组织这些南方孤儿沿铁路公路一路北上,被沿途省份一路收留。

安徽小宝王文书就是其中一位。1959年,母亲徐立珍为了让襁褓里的他活下去,从无为老家出发,辗转几百公里到了上海,将亲生骨肉放在了最繁华的百货商店大楼门口,期望得到好心人收养,给孩子一条活路。在国家民政部门统筹安排下,这些弃婴被火车搭载一路向北,小宝也被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清池村村民王作林和刘先知夫妇收养,改名王文书,安然度过了60余年的岁月。

王文书告诉记者,他是1958年出生,身份证上是12月,但真实生日,他也不知道。十几岁时,他就从邻居口中得知自己并不是父母亲生的,是抱来的。“养父母对我视如己出,他们在世时,怕他们伤心,我从没有过寻亲的念头。”王文书说,1981年、2004年养父母相继去世后,2007年他才重新点亮心里的归家梦。

“我没有别的想法,仅仅是想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根在哪里?”王文书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生活得很好,从安钢退休了,儿子也成家立业了,就想解开这谜一样的身世。然而多年的寻亲路充满羁绊和失落,转机直到今年才出现。今年9月15日的晚上,一直帮助王文书寻亲的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与远在无为的兄弟季益寿通过了比对。

9月24日,河南商报记者曾前往安阳市,见到了已逾花甲之年的王文书,儿孙绕膝的他提及此事时激动得数度流泪。比对结果出来之后,他与弟弟季益寿那边联系,定在9月27日上午10点,由他带着家人,一起前往无为市无城镇七广村蔡湾自然村的季家老宅祭祖。王文书说,“我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都已经过世,安徽的亲人还剩一姐一兄一弟,认亲没有别的目的,我终于知道根儿在哪,这才是圆满。”

无为老宅插满彩旗欢迎他

为了迎接二哥王文书的归家认亲,比王文书小四岁的弟弟季益寿,这几天都在老宅里忙碌。彩旗一路插回来,还准备了十几桌饭菜,邀请了亲朋好友,到时候给我哥哥好好庆祝一下。”9月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他们将用农村特有的隆重方式欢迎哥哥回家。

虽然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时隔多年,季益寿对于这位被送走的哥哥依然记忆犹新。他说母亲在世的时候,和大姐时常提及这件事情,尤其是过年过节时,讲着讲着就眼泪汪汪。

那时候自然灾害,家中余粮母亲让家里两个大孩子和父亲先吃,自己用来哺乳小宝的奶水却越来越少。“都说大城市里有饭吃,母亲不能眼睁睁看着怀里的孩子饿死,只能忍痛把哥哥送走了。”季益寿说,母亲回来之后哭了好几天。

王文书当时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已满14岁的大姐季益秀最爱的就是这个小弟弟。识破了母亲无奈且心酸的想法,她拉住母亲,“你不要把小宝扔下。”

季益秀的儿子杨祖华说,母亲季益秀早些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前阵子,我们告诉母亲,舅舅找到了,她的眼神有一些波动。”而这次,杨祖华也将代表家人回来看望这位二舅。(下转A05版)

新闻推荐

王涛:古法尽能新有余

□汪本胜作为王涛先生的好友,我非常有幸地见证了他的书法艺术成长之路。中国书法最美的是线条,而线条最美的书体是...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