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清明 怀旧护生 亲近自然 养生康体

芜湖日报 2021-04-03 00:31 大字

清明,是自然界天清地明之意,西汉司马迁在《历书》中说:“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既是春天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怀旧悼亡求新护生

清明节日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是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与上巳节的春嬉节俗合并形成。

清明的传统习俗,既包括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等寒食节的祭祖活动,也包括重生新火与踏青、蹴鞠、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等辞旧迎新和出游嬉戏上巳节的春嬉活动。前者怀旧悼亡,是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后者求新护生,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自然的热爱、生命的养护。

清明时节,怀旧悼亡,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生息转换不断,永不间歇,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自然的热爱。

亲近自然养生康体

清明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养生保健、催护新生的绝好时段。

清明节气处于春分节气之后,此时段自然界阳气渐盛,气温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或是远足踏青,或在郊外参加传统健身活动,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既有助于人们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更能驱散冬季体内郁积的寒气和抑郁的不良情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清明前后的综合养生保健有以下四点:

一、生活起居养生清明节气之后,自然界阳气进一步盛大,气温升高并且渐趋平稳,白天也越来越长,早睡早起,适当增加白天生活、工作、学习时间是清明前后生活起居养生的总要求。

清明前后宜顺应早起的作息规律,天亮即起,着宽松衣服到桃红柳绿的公园、湖滨、岸边观赏绿色或锻炼身体,不可在清晨懒床或兀坐室内而生抑郁。桃花色鲜气香,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柳树是应和春气最强的植物,其垂柔调畅,与肝脏疏泄调场功能相合;晨起适度运动,动则升阳,微升阳气,有利于一身气血的调畅,这些对舒畅情绪、提升白天工作与学习的效率十分有益。

二、精神情志养生清明有三天小长假,全国各地草木萌发、百花盛开,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此时人体肌肤腠理、汗孔舒展,五脏六腑濡润,人们最宜多到户外运动,如开展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活动,对身心调节大有益处。

清明扫墓祭祖,怀旧悼亡,利用这个抒发情感的机会,好好地疏导不良情绪,向故去的亲人倾诉一下,不失为疏泄情志的好方法,但切忌悲伤过度,否则伤害脏腑,影响身心健康。清明时节踏青郊游,到空气清新之处郊游,是调整身心、与自然万物和谐同步的最佳养生措施,而由于绿色入肝,花香疏肝,因此郊游踏青更为疏泄情绪、调畅情志的好办法。

三、饮食养生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此时由于自然界阳气进一步盛大而气温升高,人体也因此阳气升动而向外疏发,体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人们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故应慎食“发物”。如若不然,稍有不慎,即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皮肤病等病症加重,或是旧病发作。为了避免旧病、过敏性疾病发作或病症加重,患者对海鲜、羊肉、狗肉、公鸡、鸡头、鸭头、鸡脖、鸭脖、韭菜、香菜、茴香、大葱、生姜、白酒等发物需谨慎食用,可适当食用一些如红枣、枸杞、豆制品、鸡鸭鱼肉等补血养肝,荠菜、菠菜、油菜、芥蓝、芹菜等和中通腑的食物也可食用。

另外,清明节前后芜湖菜市场的河蚌肉上市,中医认为河蚌肉性质寒冷、有清热疗疮的食疗功效。因此,适当食用河蚌肉既可品尝美味,也可防治夏季疖肿、痤疮等疮疡肿毒,有一定的保健价值。

四、运动养生清明之后天气转暖,春风和煦,适合做三类运动:一是和缓运动型,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运动,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也有改善心肺功能的养生保健作用;二是休闲趣味型,像春游赏花、放风筝、踢足球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这种融休闲旅游、趣味运动为一体的活动,对促进天人和谐、维护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三是保健养生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术,通过意念专注、呼吸调整、形体锻炼,可强健人们的精气神,对中老年朋友最为适宜。

(作者系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芜湖市中医院特聘专家安徽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

邓 沂

新闻推荐

卫健委发布新版新冠疫苗接种问答,60岁及以上老人纳入接种人群

国家卫健委官网2021年4月1日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问答(2021年3月31日更新)》,用34个问题全面回应公众关切。国家卫健委表...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