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歌舞团,五十岁了! □李兰州
1971年白毛女剧组演出后集体合影。(资料图片)1970年舞蹈队全体人员合影。(资料图片)2020年8月,是蚌埠市歌舞团建团五十周年的日子。大家一直期待着这个美好日子的到来。然而一场疫情,使我们的美好憧憬化为泡影。
半个世纪前,蚌埠市体育场的东北角有一幢孤零零的两层小红楼,那就是蚌埠市歌舞团诞生的地方。大家在一起学毛选、练功、排练、演出,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演员们凭着满腔豪情,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汗水湿透衣裳,鲜血浸透鞋面。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排练。演出盛况空前,一票难求,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话剧的演出是市歌舞团重要的组成部分。《雷雨》、《霓虹灯下的哨兵》、《万水千山》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那个年代蚌埠市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蚌埠市歌舞团始终是安徽省最优秀的文艺团体。一九七九年创作的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代表安徽省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受到同行以及观众们的赞许和欢迎,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的奖励。《玩灯人的婚礼》已成为歌舞团光辉历史中最辉煌的诗篇。
回望歌舞团的光辉历程,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大批为我团艺术事业付出毕生心血的老艺术家们的身影,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冯国佩是我国著名的花鼓灯艺术大师,曾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为花鼓灯赢得了“东方芭蕾”的美名。中央以及全国很多艺术家都曾前来拜访,学习花鼓灯舞蹈。然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深得冯派艺术真谛的还是我团朝夕相处的一大批演员。冯老辛勤耕耘,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娄楼、赵新盟、高小平、金明、常贞德、王若琴等舞蹈家创作出了《月夜练兵》、《欢乐的双条鼓》、《柳岸情长》、《欢腾的鼓乡》等一大批优秀舞蹈,在全省、全国的各类汇演中摘金夺银。
月儿弯弯照九洲,淮河人玩灯度春秋。金明老师扎根冯老的故乡冯嘴子村,带领着花鼓灯培训基地的农民舞蹈家于2019年登上了中国大剧院的舞台,成为全国民族民间舞展演中最受欢迎的压台舞蹈。
在津浦大塘公园的长椅上我见到了中国戏剧学院专家班毕业的我团老导演赵锡诚老师。我们谈起了赵导往日的辉煌,谈到了《玩灯人的婚礼》以及一大批赵队执导的剧目,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我们的编剧李琳,老作曲家方家连老师,歌舞团的成绩与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他们那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忘我的工作态度,永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市歌舞团人才济济,我永远也忘不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合肥汇演的一幕。当我团的舞蹈家王湘渭老师在江淮大剧院的舞台上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一连串的高难度技巧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纷纷议论:“蚌埠歌舞团演员的功夫真是太厉害了!”
我很怀念以前的演出。演员唱歌、跳舞、歌剧、舞剧完全是乐队现场伴奏。而现在的演员演出则主要以放伴奏带为主。演员很难享受到和乐队水乳交融的默契和交流。我们的老指挥家李南超是我国打击乐的奠基人之一。解放初期他放弃了在香港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北京为中国军乐团的建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同时也是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的学生,他指挥了我团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他那潇洒、大气的指挥手势永远飘动在我脑海里。
大家都熟悉歌唱家祖海,可你们知道吗?她的启蒙老师就是蚌埠市歌舞团的尤元纾老师。尤老师毕业于哈尔滨音乐学院,他的演唱路子非常宽。通俗、民族、美声都有很深的造诣。记得在南京工人文化宫,尤老师冒着四十摄氏度的高温,接连演唱六七支歌,掌声经久不息。
当我们走进蚌埠市博物馆,可以看到、听到冯国佩大师、马留柱曹新云演唱的《摘石榴》,还有淮河琴书传承人吴舜英老师的事迹介绍。这是蚌埠市歌舞团的骄傲。马留柱老师正值青春时,东方歌舞团王昆团长点名要他,正在准备给他迁户口时,他却悄悄地又回到了蚌埠。乡情牵魂,故土难离啊!否则我们怎么能听到那流传江淮大地的优美动听的《摘石榴》呢。曹新云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皖北地区巡回演出个人独唱音乐会。连续演出十几场,场场爆满。不幸的是曹老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长太息以掩涕兮,想她的时候,我就打开手机,听她演唱的《摘石榴》、《王三姐赶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当年的帅哥靓妹们如今已白发成雪,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已经与我们重壤相隔。这篇文字不知道能否弥补五十周年团庆未能举办的遗憾。此时此刻,我衷心地祝愿我的兄弟姐妹们健康幸福!愿这篇文字化作我为逝去的老师们点燃的心香,在他们的世界里飘荡。
市歌舞团你好!祝你生日快乐,我爱你,因为我的艺术人生和你血脉相连。
新闻推荐
公共服务指南(11) 高等教育阶段家庭 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
编者按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方便残疾人办事创业,根据政府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有关规定,市残疾人联合会全面梳理...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