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一边是顶尖农人传统经验,一边是青年科学家AI技术 草莓种植“人机大战”,谁是赢家

农村大众报 2020-08-04 15:54 大字

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带领的工作队在为草莓定植做前期准备工作。54位选手组成的8支队伍,4支是由国内草莓种植大户组成的顶尖农人队伍,4支是由国内外跨学科青年科学家组成的AI队伍。7月22日,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在昆明启动。

此后的120余天里,8支队伍将在昆明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内,用“农人经验”和“人工智能”对高原草莓进行“人机”种植竞赛。

年轻人正在

离开农业?

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一直在研究“无人农场”。“这次疫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什么都能停,农业不能停,农业停了就没有吃的了。”李道亮说。

在他看来,农业是个充满矛盾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离开它,造成了土地撂荒现象的加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较低的经济效益,让农民对农业不再留恋。而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以及5G、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传统生产模式效益的提升,又让更多人看到了潜在的商机,想要进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何东健也指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农业人口约4.8亿,而从事农业劳动的只有1.9亿。

“发展智慧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之路。”何东健说。

6月15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指导下,拼多多和中国农业大学发起了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高原草莓种植为样本,以期通过青年农业科学家和顶尖新农人间的交流协作,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可落地的智慧生产解决方案。

据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经过初赛答辩,最终AiCU队、智多莓队、NJAI.莓队、CyberFarmer·HortiGraph队4支年轻的科技队伍胜出,他们与来自江苏句容、辽宁丹东、安徽长丰等中国草莓十强县的4支全国顶尖农人组成的队伍,将在120余天里,进行“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草莓种植决赛。

两代农人

之间的代沟

在圣野浆果富民队带头人、辽宁省人大代表马廷东看来,这次大赛强调智慧种植解决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效果,正是“关注了农业发展中的痛点问题”。

“种草莓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有20多年草莓种植经验的马廷东认为,“就目前的成本和技术成熟度来看,还是人工更胜一筹。”

和上一代农人不同的是,年轻农人、“艳九天”队员孙郁晴认为“数据的说服力更强”。孙郁晴说:“年轻人不是不愿进农业,而是跟传统的种植和传授方式有代沟,很难进入传统农业。”比如在他们的草莓基地,懂技术的阿姨会按照草莓的开花期、花果同在期、结果期,根据所需营养成分的不同进行不同比例的水、肥等调整和病虫害防治。但是大学生们根据数学模型却认为用量太多。对此,阿姨们不接受,说以前就是这么用的,他们喜欢告诉年轻人:“跟我们干一年就会了。”

“我们站在那里动也不敢动。”孙郁晴说,和阿姨们不同,年轻人喜欢的是有全年计划,“把种植经验变成数学模型,由经验种植走向数字种植,将来机器人也可标准化操作。”

面对两代农人的代沟,孙郁晴的妈妈沈海燕认为,“阿姨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学生知所以然,但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来检验。”

把两代农人

统一成一条战线

“经验是农民口中的术语,在人工智能中就是数据。”马廷东说,“技术改变农业,但也需要看成本和产出比,不然很难落地。尤其是现在数据积累还不够。”

何东健也认为,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是“参观、示范的‘盆景’”,缺乏可大面积推广的技术和应用模式,就目前技术发展水准来说,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农民尚需时间。

智多莓队队长、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飚对此深有同感。他们的11位队员分别是农业、信息化、医疗AI等领域的专家,是云南本土的一支混编强队。程飚说,组团以来,他们进行过大量的讨论、争执,最终认为,参赛要解决两个问题:当前山区劳动力不足和技能不足。

“专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种植的问题是无限的。”程飚说,此次大赛给了他们一条从现实走向未来的路径。这条路径要用人工智能来辅助人:对专家的辅助和对种植人的辅助。

在拼多多副总裁陈秋看来,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仍然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工具,服务于人类的创造性工作。

“把两代农人,变成一条战线。”陈秋说,通过青年科学家和顶尖农人的切磋与交流,摸索出一批在小农生产模式下,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品质和经营效益,是本次大赛的目的。(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灰色轨迹

原创王汎森理想国imaginist前段时间,五条人在乐队的夏天的表现,逗乐很多观众,他们不会料到自己的率性上了热搜,人气高涨,估计...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