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开放银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助推器

澎湃新闻 2020-01-17 13:35 大字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促进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增加值超过全国的27%,因此金融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核心动力之一。2018年长三角地区债权类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约为90%,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推动金融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我们认为,开放银行的发展,具备支撑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基础,能够成为行之有效的助推器,关键是如何科技赋能,建立开放银行体系。

开放银行与金融一体化

近年来,“开放银行”的理念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其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开放银行的本质是数据共享。开放银行以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或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作为技术手段,实现内外部数据的共享,将数据作为重要的金融生产要素,从而帮助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

第二,开放银行的模式是构建生态圈。数据共享的背后是金融新业态,银行通过与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包括其他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政府、实体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等,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便利、更透明、更普惠的多元金融产品,打造多方共赢的战略生态圈。

第三,开放银行的目标是提升银行业服务能力。通过生态圈的构建,银行的金融服务更加强调以客户为导向,衔接企业生产经营、居民生活消费等各类场景,延展银行服务边界,提高银行服务竞争力。

“金融一体化”主要聚焦于某个区域范围内,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资源共享。区域内的金融市场要素资源能够形成共享和整合,促进金融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二是金融服务易获。区域内金融产业提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能够自由流动,产品的种类、价格和盈利率等趋于一致。三是金融配置高效。区域内金融发展的联动性能够不断提高,各类金融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综合开放银行和金融一体化的特征来看,两者在核心理念方面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开放银行强调不同渠道的数据资源共享,注重生产要素联结,与金融一体化要求的要素资源共享相呼应;开放银行重视业务生态圈搭建,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有利于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与金融一体化要求的金融服务相呼应;开放银行旨在增强客户价值创造,以更高的服务效率提升银行竞争能力,与金融一体化要求的金融配置高效相呼应。因此可以说,开放银行与金融一体化的内涵契合,构建开放银行将有助于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

加强开放银行的顶层设计

目前各类地方性的金融政策较多,但还没有能形成区域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存在各自为政的割据现象,未来需要完善长三角区域层面的官方规划和协调机制,将开放银行的 共享思维和发展融入,重点是建立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思维、规则以及渠道。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过程中,需要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银行平台,各类商业机构联结成共享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主要的金融类企业,需要明确开放银行发展战略,在市场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自身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优先采用自建开放银行平台系统的模式,主动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客户的各类场景中;中型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投资或者合作金融科技公司的模式,通过领先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开放银行的建设效率;小型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可以参与到其他开放银行平台系统中,从而与其他诸多机构间接产生业务合作。

建立开放银行的数据基础

开放银行可以运用的数据主要由政府部门、金融业机构、第三方平台以及部分大型企业等多类主体持有,目前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数据格式种类繁多,并且数据信息容易被割裂成孤岛,共享的难度和成本较大。长三角区域可以先行先试,由政府部门牵头,与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等携手,共同建立高效的数据治理规则和开放透明机制,为金融一体化提供标准化的数据规范基础。

按照目前国外开放银行的发展状况,侧重于强调传统商业银行将现有自身数据开放给其他类机构,从而实现金融服务与其他业务的串联。而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传统商业银行获取外部数据信息的需求同样非常强烈。但考虑到利益分配、数据价值和数据安全等因素后,双方的开放融合行为显得谨小慎微。开放银行在中国的内涵应该予以拓展,提倡开放银行平台上双向或多向数据共享,进一步扩大数据合作范围,提高数据融合程度。

近几年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开放银行可以依靠APISDK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软件开发工具包)等共享技术,通过双向开放的形式,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合作和数据连接。在此基础上,将以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手段充分应用到大数据处理中,实现从技术底层、数据中台到业务平台的一体化覆盖。开放银行需要具备稳健、前沿的科技基础,要建立起智能化、分布式和协同管理的数据治理平台,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为实现大数据创造高信息价值赋能。

打造开放银行生态圈

在开放银行模式下,传统银行不再局限于自身拥有的客户信息,还将获取其他合作伙伴提供的外部信息,从而能够深入理解客户行为及其金融需求。借助开放银行平台,银行业应该进一步将多家机构的不同产品进行有效组合管理,建立市场化分润机制,打造开放银行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打造业务互联生态圈。很多重大项目的实施,受实体企业组织管理机制、项目规模与特点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跨地区建设和运营,容易涉及资金投放区域与项目管理属地不一致、本地信贷资源不足等问题。借助开放银行平台,可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以及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业务互通互联来满足资金投放、调度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包括同业市场与信贷市场对接、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对接、信贷市场相互对接等。

围绕地方特色优势,打造区域协同生态圈。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并不是同质化发展,打造一体化生态圈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各自的地区特色。

上海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集中长三角区域优质金融要素资源,构建开放银行可以对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产生辐射效应;江苏作为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大省,产融结合情况良好,构建开放银行可以率先进行典型平台的试运行;浙江金融科技基础实力雄厚,构建开放银行可以着力于新兴技术与模式支持;安徽人均金融服务资源相对稀缺,构建开放银行可以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方面重点突破。不同区域的生态圈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经验共享,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构建开放银行监管新体系

开放银行能够获取更多方位的客户信息,有助于提高客户画像的准确度,但与此同时,拓展金融服务边界意味着风险开放,银行风险管理也更加复杂。开放银行在突破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将风险防控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商业银行要不断改进内部监管模式,防范生态圈的新型风险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与传输的安全、数据共享中的客户隐私、大数据风险管理模型的适用性、合作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与隔离、风险暴露后的处置机制等。

开放银行的发展,也意味着单类型机构的风险监管转化为多种类机构的协同监管,区域内单地区的风险监管转化为各地区的合作监管。监管部门需要优化监管体系,提升外部监管能力。从国际实践来看,监管沙盒可以让开放银行在有限范围内实测新产品和新技术,给予审慎包容的宽松环境,待成熟后再全面推广,有助于监管部门掌握新兴业务的运行规律和风险特征.。

“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内,银行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

如何建立中国版的监管沙盒,尚处于试点应用阶段,长三角区域的监管部门要率先探索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来科学监管。另外,金融科技的深度运用,可能导致一系列伦理问题,包括服务对象的歧视问题、过度压榨客户剩余价值等,监管部门要关注开放银行的数据使用和模型构建。

(作者范从来系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盛天翔系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讲师。本文拟发表于《国际金融》2020年第1期,此处有删改。)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省人大代表何光明: 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省人大代表何光明将目光聚焦在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建设上。根据《安徽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规定,幼儿园“平均每班配备...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