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民革安徽省委呼吁:把握都市圈全省属性,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 “合肥都市圈”,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

江淮时报 2020-01-17 11:19 大字

2006年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都市圈形成,2009年“合肥都市圈”正式设立,随后逐步扩大至2019年的7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安徽省提出要将合肥都市圈打造为“安徽省重要的增长极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合肥都市圈,民革安徽省委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发声指出,尽管安徽省多措并举赋能合肥都市圈发展,但目前群众的获得感较为有限,并集中体现在电话区号未统一,社保一体化、通信同城化没有实现,以及城际快速交通推进缓慢等方面。

究其原因,民革安徽省委分析认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合作共建动力不足,省级层面协调力度有待加强。各市的主动性不齐,国土空间规划没有统一,城市间分工不明,各自为政,追求自身利益,容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一体化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完善,城市间融合度不够,协作联动还不紧密,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要素市场配置等方面,各地相互争夺资源,急需强化资源整合力度。

民革安徽省委认为,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都市圈相比,合肥都市圈创建较晚,整体品牌影响力不强。特色不显著,“1小时通勤圈”和“30分钟生活圈”尚未形成,影响了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作为核心城市合肥市的凝聚力、辐射力、带动力还需提升。

完善都市圈规划体系合力推进

民革安徽省委建议,要以国家“十三五”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规划为指引,科学分工,加快编制各项规划,尽快形成以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为总揽、区域规划为补充、专项规划为支撑、地区协调规划为重点的都市圈规划体系,指导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市场体系等八大领域一体化,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省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法律权威性,保障规划落地生根。

破“一亩三分地”突出全省属性

长三角城市群大都进入到了制度合作的高级阶段,而合肥都市圈尚处于建立布局机制的阶段。民革安徽省委呼吁各市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发挥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作用。要把握合肥都市圈全省属性,强化省政府及其部门的领衔、牵头、推动作用。建立常务副市长协调会机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民间交流机制,由省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具体业务由各市落实。

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坚持水陆空立体衔接联动发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半小时生活圈”为目标,优先安排都市圈内各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客运专线、主要航道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圈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建设圈内城际高速铁路网。改造提升合肥连接芜湖、马鞍山、蚌埠及滁州等周边市(县)的快速公路网,实现公路“一小时通勤圈”。

致力于打造生态联保联防新格局

民革安徽省委建议,今后着力恢复和保护大别山生态屏障,加大对巢湖及长江水源地保护的有效投入,加大支持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力度,加快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大别山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形成生态联保联防新格局。

资源要素圈内高效流动优化配置

要建立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电商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资源要素在圈内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民革安徽省委建议圈内各市签署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协议,推动社保一体化,公积金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通信、公交、金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同城化,推进跨区域电子货币支付系统和即时兑付系统建设。

记者获悉,前不久召开的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九次会商会议上,省交通运输厅、省科技厅和省生态环境厅纷纷表示,省里将出实招支持合肥都市圈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相信通过全省聚力发展,届时群众的获得感将大大增强。本报记者侯宗刚周晓东

新闻推荐

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 张昌尔主持

本报讯1月14日下午,省政协主席张昌尔主持召开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