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思考 朱绍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体系的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农村社会“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养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必须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是以小城镇或者中心村为建设重点,逐步引导农村养老人口迁移聚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大水漫灌、处处开花,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倾向建设,应当以小城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学校、医院(卫生所)、商场(商店)、休闲场所、娱乐广场、养老院等,形成具有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的生活社区,以此作为农村养老破局的重要举措。重点建设小城镇、中心村的确定,应当从农业或者工商业发展基础较好、地理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辐射范围广等方面进行考察,特别是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空置宅基地、房屋、公共设施等。通过重点建设这些小城镇、中心村,吸引周边区域的老年人迁移居住,使其获得更好的养老条件和服务,同时也为政府集中物力人力、提升农村养老水平提供便利。
二是积极发挥基层能动作用,探索建立简便易行的互助养老模式。养老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需要政府持续投入更多的资源,也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社会资源。而互助养老模式在解决当前农村养老方面有诸多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具体到安徽省,首先是要进一步完善互助养老模式,在互助养老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在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基础上,通过协调老年人及其子女、村集体、基层政府三方力量,建立“结对帮扶养老”模式,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对策方案。该模式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结对”,结对子的对象是“身边人、信得过”,解决了信用问题,让各方都能接受、放心,特别是能够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知根知底、值得信任;一个是“帮扶”。有“帮”也有“扶”,是通过“帮扶”形式来解决养老的费用问题。“帮”,本身就带有弘扬传统道德的成分,同时“扶”是要求基层政府、村集体参与进来,发挥扶助作用。该模式通过将有赡养需求的老人与身边近邻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建立正式的合同关系,由结对一方为老人提供饮食、代办事务、交流抚慰、就医送药等服务,并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既让结对人增加了在家收入,也降低了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基层政府的养老压力,形成多赢格局。
三是统筹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不断完善多元参与农村养老格局。当前,农村养老的核心问题是养老资金。农民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新农保、土地收益、子女赡养费用、村集体补助等。特别是土地收益,应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契机,支持农村老年人依靠出租、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得养老资金。同时,鼓励支持县以下养老机构设立、发展,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拓宽农村社会养老渠道,以政府兜底方式切实解决农村五保户、贫困户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鼓励社会机构,如企业、慈善机构等,以适当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提供农村社会养老资金、设备、技能培训等,不断优化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社会养老格局。
新闻推荐
记者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提...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