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松玲委员 小农水承载大民生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旱涝急转的自然特征给安徽省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考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又称“小农水”工程,对缓解安徽省旱涝急转的自然特征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安徽省已有 《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和《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2018-2022年)》等相关文件。但是,从2019年旱灾对安徽省农业带来的影响来看,当前的“小农水”工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农水”工程布局未能因地制宜。安徽省地域差异很大,对“小农水”工程的需求重点各不相同。目前安徽省“小农水”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尚未完全实现区域差别、因地制宜,因而不能有针对性地破解各地区面临的旱涝灾害。
二、“小农水”工程的灌溉保证率不高。目前全省尚有一半的耕地灌溉保证率不高或无灌溉设施,这与我国《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中针对南方地区的70%-95%灌溉保证率标准有较大差距。 “小农水”工程与骨干水利工程标准差距较大,是农业用水效率链上的短板,拉低了整体灌溉节水水平,导致小旱大灾时有发生。
三、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工程效益可持续性不强。一方面安徽省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兴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多年来缺乏管护,完好率仅为60%。汛期时的洪水频发对小型水利工程影响严重,仅2016年汛期洪水就造成了全省2031座小型泵站、13252处河沟受到损毁。另一方面,安徽省“小农水”工程分散、庞杂、琐碎,但是当前在工程规划和建设中过于追求整齐划一,不适应当地实际,导致出现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维护不力、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入调研,协调推进“小农水”工程建设。安徽省“小农水”工程面临的自然条件复杂、历史欠账较多,全面提高“小农水”工程建设水平将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需要积极审慎地规划和推进。建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各地区“小农水”工程的具体目标、存在短板和制约因素,从最薄弱环节入手,注重南北区域之间、防汛和抗旱之间、灌溉和排涝之间、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协调均衡,切实推进小农水工程建设。
二、适当提高“小农水”工程的灌溉保证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安徽省有必要也有条件提高“小农水”工程的灌溉保证率。应对照我国针对南方地区70%-95%的标准,通过工程保障和提高节水水平等手段,增强安徽省农业的旱涝防御能力,从而有效应对旱涝交替的来水条件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安徽省农业生产稳定和粮食安全。
三、建管并重,发挥基层主体在“小农水”工程管护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结合一定的奖补措施,调动社会各方,特别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小农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在严格把控防汛抗旱大局的前提下,赋予基层组织更大的自主权,让“小农水”工程有人建、更有人管,促进安徽省农业水利由被动抗灾转为主动防灾,形成更加科学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新闻推荐
2019年4月24日,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运营。此后一年间,王宇靖委员陪同来宾去安徽创新馆几次。她说,无论是长三角地区台盟组织...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